让“辩证之花”在小语课堂尽情绽放——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辩证法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6
/ 2

让“辩证之花”在小语课堂尽情绽放——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辩证法的运用

李爱

天门市育才小学 431700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有效运用辩证法来营造高效的课堂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各同行商榷。  

一 、张弛相济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犹如一场精心设计的大戏,既有让学生平心静气的轻松场合,又有让学生高度注意的紧张时刻。正是这松弛和紧张交替出现,逐步推进,才能使学生处于最佳精神姿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试想一下,如果整堂课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法单一,学生的大脑皮层固定区域就会处于抑制状态,学生注意力涣散,心智活动疲软,以致索然无味,昏昏欲睡,整堂课驰而不张,教学效果必然很差;如果整堂课让学生处于紧张状态,教师或激情四溢地讲课,或追根溯源地提问,或让学生奋笔疾书地摘抄要点……连珠炮似地分秒必争,学生会觉得应接不暇,疲惫不堪,这种走马观花似的教学自然收不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此可见,一堂好的语文课要使整堂课跌宕起伏,张驰相济,方能相得益彰,凸显教学成效。

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做到张驰相济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善于处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这些重、难点,教师要认真讲,有侧重点地讲,并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那些非关键的内容,则少讲一些,让学生自学,以体现一下“驰”字。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张驰相济。若发现一些学生精神紧张,教师可采用愉悦教学法,让学生的精神放松一下。比如当学生精神不振时,可适当讲个幽默小故事,让学生们会心一笑;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采取答疑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困惑不解时,教师不可全盘灌输,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寻找学习的乐趣……

二、急缓相谐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科学设计,控制教学节奏,使教学快中有慢,慢中求快。为了使课堂教学的速度快慢协调,从而演奏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乐章,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控制。一般说来,低年级,速度可放慢一些,而中高年级,速度可适当快一些。

(二)根据教学内容来控制。重点或难以掌握的内容,需要学生记住的内容,都要放慢速度,让学生利用这“缓”的时间,或思考,或消化吸收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好懂的地方,可以轻描淡写,甚至可以“跳跃”,快速推进。

(三)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控制。当教师讲课感情奔放或激昂亢奋时,速度要快些;当教师讲课感情舒缓平静时,速度应缓慢些。

(四)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控制。如果学生焦虑烦躁,教师可以放慢速度,让学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如果学生漫不经心,说明教师讲课速度太慢,失去吸引力,教师必须加快讲课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三、动静相伴

俗话说“动静相宜,方可行之千里”。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必定是动静交替,相映成趣的。课堂教学中的“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于一种活跃状态参与提问、讨论、表演、练习等,从而形成一种“百花齐花,百家争鸣”的教学境界;“静”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即注意倾听、积极思考等。

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无论是动是静,都必须使学生处于活跃的学习状态。不过,需要一提的是,课堂上的动和静不能流于形式。“动”并不意味着课堂热闹非凡,华丽无比,而是动中有静,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凝神思考。

四、情理相融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晓之以理,又需要动之以情。寄情于理,或寓理于情,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讲授一篇课文时,往往需要情理相伴,力戒“唯理”或“唯情”。若教者只是郑重其事地说“理”,把饱含情感的课文教得寡淡无味,就会使学生索然扫兴,倦于学习;若教者只停留于“情”的渲染,就会忽视“理”的参悟,学生无法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由此可见,只有将语言意识的渗透、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教育水乳交融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富含哲理、意蕴深远的经典佳作。但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往往不能被学生准确地理解感受。因而,教师首先要披情入文,体悟作者的情感,再结合学情,潜心设计,逐步引领学生去体验教学内容的内在思想,培养学生运用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五、详略相宜

辩证法告诉我们:有所得必有失。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重难点时,就应对讲授的课文内容进行合理、巧妙地取舍。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切不可 “眉毛胡子一把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繁杂,知识点零碎,若课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不重取舍,同一节奏,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自然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学会对所教内容作繁简处理、详略配置,还要学会设计“课眼”,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详细之处,工笔重彩,精雕细刻,让学生牢记心底;该略之处,或简略介绍,或干脆舍去。

如何才能做到对教材进行取舍有度、详略得当呢?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备课,把功夫用在课外

首先,要“吃透”教材。弄懂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训练要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其次,要“吃透”学生。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二)精心授课,把精力用于课内

经教育专家研究发现:一节课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间是上课后的5-20分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确保主要任务在最佳时间完成,解决关键问题,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保证学生在一节课的不同的时段均有所获,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总而言之,要上好一堂语文课,需要教师运用辩证思维有效地组织教学,将教学智慧渗透于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唯有如此,整堂课才能给人以错落有致,疏密有度的美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