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效果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0
/ 3

对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效果的思考

代泽兰

武警警官学院分队指挥系 (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国防教育是国家为了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对全体公民进行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动。高校的国防教育对于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应从把准国防教育定位、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完善国防教育编制体制、建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及走“军民融合”的创新之路等方面提升高校国防教育的效果。为国家储备合格后备兵源和培养预备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等院校 国防教育 教育效果

“国无防则不立”,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没有强大国防的国家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全民国防教育意义重大,它关系着国家的荣辱兴衰,甚至是生死存亡。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意识、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有效的国防教育对于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升高校国防教育的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 把准高校国防教育的定位

一是为国家储备国防后备力量和培养预备军官。《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推进国防动员现代化建设,应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对高校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并掌握必要的军事理论知识,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我国国防建设一直坚持走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易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抓好高校学生的国防教育,增强高校学生的国防能力,便可让他们成为新时代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威慑的骨干力量。亦是为国家储备了一大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又掌握了一定军事技能的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为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有力保障。必要时还可为部队输送高技术人才,成为战时扩建部队的中坚力量,为打赢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训练、国防理论、国防精神、国防历史、国防法制、国防体制、国防动员、国防经济、国防外交、国防体育、国防常识等,包括为增进全民的国防意识、增长国防知识、增强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以及有利于形成和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能力的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它侧重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纪律、精神、生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国防教育中的军事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格的纪律观念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即可以促管理、正风气、树形象。因此,国防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三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对国防教育军事课的课程定位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各高校应按规定,将国防教育军事课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由教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安排考试,考核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并参与综合测评。

  1. 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及形式

目前我国国防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便进一步增强国民国防意识,形成“全民皆兵”的国防后备力量。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其国防教育的落实情况亦不如人意,一是高校领导层重视程度不够,二是采取的内容和形式都过于单一。

高校国防教育应建立以军事训练为重点,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灵魂,以意识形态教育为要点,向各领域渗透为目标的国防教育体系。军事训练在通过队列训练,增强纪律意识、培养吃若耐劳、牺牲奉献精神的基础上,应把训练的着眼点放在应急备战打仗上,如学习战争条件下的紧急救护。目前以队列训练为主的模式,一旦战争来临,将无法满足求生自救和支持战争、参与战争的需要。

丰富国防教育形式是高校国防教育取得持续、深入开展的重要途径。就目前实施方式来讲,国防教育的主渠道还是军事训练与课堂教学。为提升国防教育效果,还应在形式多样上下功夫。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观部队军事训练表演,到部队体验一日生活制度,举办国防教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影视观看等活动,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参观烈士陵园、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革命遗址、革命英雄纪念馆等。

三、完善国防教育编制体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院校须设军事训练机构,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国防教育训练。但实际的情况是,只有部分高校按照规定设立了武装部,但其中很多的武装部又与保卫处、学生处等部门的工作交叉混合,武装部的工作繁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防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有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没有按规定设置军事训练机构,只在保卫处、学生处等部门配备一、两名负责军事工作的人员,更显对国防教育的不够重视。

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领导应提高认识,依法行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健全国防教育训练机构,且专司其职。不可随意变通,不能以牺牲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来换取本单位眼前节约点经费等蝇头小利。在按规定合理设置军事训练机构的基础上,着力拓展军事训练机构的职能,不仅仅局限在谋划全校学生国防教育的效果上,还应成为高校与部队加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不断为国防事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实施科技拥军。

四、建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院校须配备军事教员。部分高校未按规定成立相应的军事教研室,只在保卫处、学生处等部门配备了少量负责军事工作的人员;有的高校把武装部与军事教研室两个不同职能职责的单位整合在一起,这些军事教员身兼数职、疲于应付,不能专心投入国防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使国防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于此类高校,应及时纠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成立军事教研室,配齐军事教员。着力解决军事教员空缺和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各级国防教育工作机构应当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应提高国防教育师资队伍质量。那些未成立军事教研室、国防教育由武装部负责的高校,负责军事工作的人员主要是部队转业军人,他们有过硬的军事技能,在开展军事训练工作方面优势明显,但他们学历偏低、理论功底不深,在军事理论教学方面显得相对薄弱。有的高校实行军事训练外聘外包、军事理论教学由学生处、保卫处等单位的行政人员兼任,着实一副敷衍应付的姿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防教育教员应当从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具有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的人员中选拔。这就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基本的要求。目前的客观实际是,高校的军事教员来源渠道狭窄,一是部队转业人员,二是应届毕业生,且基本是非军事理论研究的专业,更多的是以主要胜任行政工作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一是实行招聘部队转业指挥员与军队院校从事军事理论教学的转业教员相结合;既能满足高校国防教育军事训练的要求,又能提高军事理论教学水平。二是加大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力度。一方面鼓励新入职年轻教员在职或脱产攻读相关专业学历,并在学费、待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另一方面要加大力气稳住现有人才,立足本单位现有人才资源,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员提高军事技能、掌握军事理论,促进年轻教员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并逐步胜任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工作。三是拓宽渠道,注重现有军事教员后续培养。四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主要从师德师风、业务水平、授课能力、获奖、科研等方面实行量化考核,作为军事教员晋升职称、提拔任用的依据,从而调动军事教员专研业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智力和潜能,促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走“军民融合”的创新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从国家层面形成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各方面资源一体融合,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文化等力量一体运用的战略态势,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竞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习主席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亦可运用在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效果上。一是邀请部队当下的革命英雄来校作事迹报告。时代英雄的先进事迹使学生深受感染、熏陶,并逐渐形成较强的家国情怀、吃苦耐劳、牺牲奉献精神。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青年的职责和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力量。如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的“排雷英雄”杜富国的先进事迹。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二是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部队高级指挥员来校讲学。在相对和平时期,军人的实战经验较少来自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多体现在一次次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如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今年冲锋在前的军医抗击新冠肺炎等,每一次都和危险与死神结伴同行。通过聘请部队高级指挥员前来讲学,让学生深切地感受部队指挥员的风采,让学生深知和平时期的军人同样具有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冒着生命危险在保卫祖国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进而让学生从由衷的赞叹和敬仰中更进一步明确作为年轻一代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当地部队或军队院校“共建”,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分管军事工作的校领导与武装部领导实时参与、观摩部队的实战化训练、实战化演习等,并将其相关内容注入到高校国防教育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国防意识、逐渐增强爱国奉献意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促进国防现代化的需要。总之,高校国防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代泽兰,女,生于1973年1月,重庆合川人。现任武警警官学院分队指挥系军事理论教研室副教授,专业技术7级,研究方向为军事理论。

收件人:代泽兰

联系电话:13551388901 邮编:610213

收件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华阳武警警官学院分队指挥系

5f0811ec962d1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