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智慧课堂 打造智慧教师 ----汉中市智慧课堂实践之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7
/ 4

探索智慧课堂 打造智慧教师 ----汉中市智慧课堂实践之路

张铮

陕西省汉中市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教育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在变革中寻求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的共识,教育亦不例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电子白板、一体机到移动终端、智慧教育平台逐渐被引入课堂,因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智慧课堂模式亦逐渐走进中小学,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智慧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互联网+”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教与学方式。它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对“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育人理念得以从“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通过智慧的教与学方式,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推进的专业部门,区域创新课堂探索成为新时代赋予电教人的责任与使命。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巴山之间,素有小江南之美誉。汉中虽然经济欠发达,但理念先进,汉中的教育信息化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这从汉中每年报名参加中央电化教育馆举办的“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这项位居国内首位的教育信息化赛事的教师人数便可探知一二。自2010年以来,在市级电教部门的组织引领下,历经十年的实践应用推广,一支创新应用骨干队伍逐渐形成。2017年汉中市被中央电化教育馆授予全国唯一一个最佳组织奖,并在大会作了专题报告。智慧课堂实践探索,成为汉中教育信息化推动课堂改革的新引擎。

一、理念引领,课题先行,智慧课堂初探

汉中市的智慧课堂以“翻转课堂”理念为核心,致力于实现以学定教。学生通过课前对知识的预习与检测来实现先学,教师通过学生的预习情况反馈进行教学设计来实现有针对性的后教。2013年,汉中市电教馆申报了中央电化教育馆《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的应用与实践》课题,并组织全市20所学校近100名教师参与。在课题引领下,教师们对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理念有了初步认识,并渴望能有更好的技术和平台资源支撑创新课堂实现。2014年,在合肥举办的创新课堂大赛中,我有幸与北师大李玉顺老师一同参与评审基于移动终端的一对一创新课例。来自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的一位数学老师的展示让我眼前一亮,他将“优学派”平板电脑作为课中学生学习、探究、交流的工具,课堂异常活跃,学生学得开心极了。正是这堂课让我推进信息化教学的信心大增,更坚定了我推进实践智慧课堂的决心。

2015年,我们在中央电化教育馆举办的“基于融合理念创新课堂教学”会议上首次尝试了基于移动终端的创新课堂实践,活动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一节课分别使用电子白板和移动终端完成,两堂课高下立见。于是活动一结束,我们便率先在洋县南街小学建立了一间公共智慧教室,用于智慧课堂实验探索并展开相关课题研究。2016年,我们与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在汉中洋县南街小学举办课题开题研讨会并邀请了北京三位老师分别展示了移动终端与美术、科学、语文学科融合创新的课例,现场几百名一线教师感触颇深。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可以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但实施信息化的前提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观念影响着课堂的结构与流程;创新课堂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达成理念先行的共识。

归根结题,教育信息化首先是实现人的信息化,智慧课堂的关键是人的智慧。市级电教部门要充分认知并发挥作用,成为“教育理念的引领者,课堂融合的研究者、创新教育的推动者、舆论宣传的构建者”。

二、变革理念,融合创新,智慧试点推进

(一)政策保障推动智慧教育试点

2018年,汉中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提高初中教育质量实施意见》中提出:加快智慧教育步伐,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和学校先行先试,探索“翻转课堂”等智慧教育新模式,不断推进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创新。8月,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加快推进汉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第十条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中指出:“巩固提高‘班班通、人人通’信息教育成果,加快教育现代化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推广。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应用水平,促进教与学质量效益不断提升。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和学校先行先试,探索智慧教育新模式,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这两个文件是新时期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进汉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它们是明确今后一个时期信息化发展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同时,文件也为汉中中小学开展智慧教育和智慧课堂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选择智慧学校试点

智慧课堂试点校的遴选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长理念要先进,思想灵活,重视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研究;二是学校班子要形成共识,要以智慧课堂为推动学校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三是学校要有一批信息素养较高的青年教师,最好有参加过全国新媒体新技术大赛并获奖的教师或者有示范课经验,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师;四是学校对智慧课堂项目有期待,期待通过智慧课堂研究带动学校教研水平再提升,建立一支骨干队伍。

当然,智慧课堂的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对于移动终端提供方的选择,我们也有一定的原则:一是硬件提供商必须要有落地服务人员做支撑,以保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够及时、高效地解决;二是硬件提供商必须专注于教育、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培训研究。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经过慎重对比,选择了优学派智慧教育作为硬件合作方并以汉中市405学校为试点,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建立公共智慧教室,并选拔各学科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先行试点应用。

(三)精心打磨智慧研讨示范课

在示范课打造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一些小插曲:起初,学校遴选了一名经验丰富的物理教师,但示范结果不尽如人意:课堂设计按照传统方式按部就班,形式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无非就是把资源从原来的大屏搬到了现在的小屏上,设备没有起到其他作用。整堂课了无生气,师生表情生硬,课堂死气沉沉,未能彰显智慧课堂特色。此事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件事:教师虽是学校公认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的教师,但她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里完全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想法。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智慧课堂的应用效果,更新教师观念是在智慧课堂应用中最重要的环节,否则只是“旧酒换新瓶”,核心没有变,教学与技术的融合创新还无从谈起。

再一次深刻认识到:智慧课堂的智慧关键是人的智慧,教师有智慧才能真正实现智慧课堂。于是我们又选了一位曾参与过翻转课堂实践研究的教师进行尝试。果然,新的一堂示范课因为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而焕发了活力。课堂上教师根据任务反馈数据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侧重点,自然而然的激发和引导让学生积极探究、参与。这便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智慧课堂了。

(四)创新教学智慧课堂全市研讨

为了推进智慧课堂研讨,我们举办智慧课堂教学应用培训暨研讨会,在优学派的大力支持下,邀请了西北师范大学张筱兰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刘军教授来汉指导、点评。研讨会上405学校的两位教师为我们献课两堂。《光的传播》一课依托翻转课堂理念设计: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微课,观察并思考光的传播,并归纳自己还存在的问题;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将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通过智慧课堂智能系统的实时统计,教师全面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做出准确判断,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将“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智慧课堂系统融合应用,将课外和课内有机结合,不断引发学生思考,突破教与学重难点,教与学过程顺畅高效,教学目标轻松达成。而《My Classroom》一课生动活泼地展示了孩子们在“智慧课堂”中快乐高效的学习过程。首先,节奏感强烈的英文韵律操迅速将学生带入英语交流的环境;接着,游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根据平台数据反馈再进行针对性的回顾复习。这节课的重点是“读”和“写”,学生在移动终端上通过拖动和手写等多种形式进行读写互动;另外,智慧课堂为学生朗读创设了新颖有趣的语境,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感十足,每个孩子都在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用英文沟通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在点评环节,两堂展示课均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赞赏。

三、探索模式,常态应用,智慧课堂分层推进

智慧课堂班常见的建设方式有四种:一是政府专项资金投入,设备归政府所有;二是设备租赁,由企业或厂家投入,分年收取一定租赁费用;三是学校购买终端设备,作为公用设备和资源,学生轮流使用,汉中市405学校、洋县南街小学便是采用这种形式;四是学生家长自行购买终端,学校提供师资和资源平台。经过实验,虽然在研讨会中405学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智慧课堂教室的存在形式导致教学应用还无法达到常态化的程度。

首先公共教室决定学生无法将移动终端带回家,因此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后的巩固练习便无法完成,这一环节的缺失导致以学定教的教学无法实现。其次因为设备有限,各学科教师都要尝试使用,导致班级与班级之间排课冲突,智慧课堂的方式无法在班级中固定开展。最后,由于使用不连续,教师无法获取成体系的学生学习数据,教学改革便没有大数据作为研究支撑,更别提更高层次的研究了。

于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能让智慧课堂形成常态应用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在此,洋县书院初中、西乡三中、西乡金牛小学等学校为我们推进智慧课堂常态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他们选择了家长购买服务、学生自带设备的BYOD模式引入移动终端。但试点辐射之前必须充分调研了解学生及家长的教育需求,统一思想认识,科学制定规划和方案,落实优质师资配备、教师教研队伍建设、试点教师培训、技术服务、网络改造、制度保障、教学实施、方法措施、课题研究、经济保障等目标任务,其中硬件提供商的落地服务必不可少。以优学派为例,因为落地公司技术培训及支撑服务到位,专家教学引领指导常态,迅速在个别学校得到响应。

表1 汉中优学派智慧课堂整体开展情况

开展学校

开展时间

开展模式

班级数量

上课(节)

创建资源(个)

汉中市东塔民族小学

2017.10

校企共建

4个公共班

188

251

汉中市四〇五学校

2018.01

政府招标

23个公共班

886

2234

燕子砭镇初级中学

2018.04

政府捐建

7个公共班

287

346

洋县书院初级中学

2018.08

家长付费

2个固定班

1283

375

西乡县金牛小学

2018.08

家校共建

3个固定班

272

719

西乡县第三中学

2018.08

家校共建

1个固定班

857

1101

陕飞一小

2019.01

政府招标

15个公共班

210

183

区域内推动智慧课堂实践研究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尝试,不能贸然推进,也不能停止不前。通过上图可以了解到:同等时间段来看,洋县书院初中上课数最多,其次是西乡第三中学,第三是金牛小学。这三所学校均是采用了家长付费或家校共建的方式,班级相对固定便于管理,而其他方式采购的硬件设备的应用却不甚理想。

经过调研发现,洋县书院初级中学的做法值得借鉴,该自购形式获得家长学生的认可。第一步,学校通过家长会的形式由校领导向家长和学生说明智慧课堂的实施原因、实施背景、推进计划、实施目标等。邀请家长代表现场听课观摩,初步感知智慧课堂是什么、相较于传统课堂其优势在哪里,得到家长学生的认可。第二步,建立两个智慧课堂班级,开展教师培训,实现多学科常态应用。班级一落地便邀请优学派公司的技术人员手把手对所有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直至每个教师都掌握,形成工具意识。开学后,校长要长期深入跟踪两个实验班,并定期开展多学科的观摩研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思品、地理、生物、历史等,班级的每一个学科几乎都在进行智慧课堂的尝试。通过后台的大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该校的两个智慧课堂班在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5月19日期间具体的应用情况:

图1

5f042f42ab6d5_html_941ea68612f763c3.png

第三步,反思成效、总结教学应用模式。经过两年的实践,由校领导牵头、各学科实践教师参与,梳理总结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四学”应用模式,为后来的实践者提供直接的应用指导。

图2

5f042f42ab6d5_html_293d62b188d19d1b.png

洋县书院初中等学校的阶段性成果为全市进一步推进智慧课堂深度融合创新应用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扩大试点范围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常态教研,深度融合,培养打造智慧教师

智慧课堂实践研究和推进中,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技术支持课堂创新,理念引领课改方向”。通过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培育智慧型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教研中要在以下几方面做进一步探索:

一是要深度探索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合作交流方式、自主学习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变革与创新”。

二是要关注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及智慧,互联网+教育的环境,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交流和培养,要有爱的传递,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注重对孩子在细微处的指导与交流,课堂要设计活动让孩子有体验。

三是构建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力求评价标准具体,可操作,可复制,形成智慧课堂推广案例和模式。

四是以教研带动教师成长。完善教研训体系,定期推出智慧课堂研究课,组织听课观摩,对话互动分析研讨,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智慧型教师队伍的途径和方法。

智慧课堂推动课堂革命,其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打造一批智慧教师。新时代课堂教学革命,任重而道远,只有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教学与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的深度融合,推进适合学生学习和思维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凤梅,刘超.“互联网+”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多维构建[J].黄山学院学报,2018(06):96-99.

[2] 大连市旅顺实验中学深化改革立德树人推进品质建设[J].中学课程资源,2018(09):70-74+2.

[3]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01):18-26+49.

[4] 詹青龙,杨梦佳,郭桂英.CIT:一种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范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6(06):49-57.

5f042f42ab6d5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