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替代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2
/ 2

等效替代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施晓彬

江苏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

摘要: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之下,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迎来了新的教学机遇和教学挑战,机遇是对于初中物理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下所产生教学弊端的良好解决方案,挑战是对于当下初中物理教学所开展教学内容的一种全新颠覆。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为了能够有效强化实验教学效果,物理教师可通过等效替代法来开展实验教学,为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学科抽象化和专业化知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等效替代法

 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之下,初中物理学科同样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出现转变,以此适应素质教育理念下对初中物理教学发展的新要求。而等效替代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得以灵活运用,能够更为直观和更为简单的将初中物理实验问题进行巧妙转化,以此降低学生物理学习难度。所以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等效替代法,能够帮助初中物理教师更高效、更高水平的开展实验教学,提升物理实验教学效率,增强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一、等效替代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物理实验教学过于关注实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体会,造成学生自身动手实践能力大幅度下降,而且也降低了学生实验兴趣和实验热情。因此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之下,为了能够重新焕发学生实验热情和实验兴趣,初中物理教师通过运用等效替代法,能够降低物理实验难度,帮助学生在更为直观的实验问题下提升理解水平和理解能力,并能够加深对物理规律内在层次上的认知,以提升学生物理基础认知水平,并帮助学生更好的在物理课堂中开展综合学习,奠定好良好的物理学习基础。

二、等效替代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长度测量的等效替代法

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长度测量是组成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生必须经历的一个实验项目。在传统教学之下初中物理实验安排的长度测量内容无法给学生更多的启发,也难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个性化理解。因此通过等效替代法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借助替代之法对长度测量有一个个性化认知,奠定良好的学习理解水平。

比如,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某一段铁路的长度。需要进行替代,即用一根容易随和弯曲棉线替代铁路。学生也会知道,铁路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即使用棉线替代铁路,也不能直接用直尺去测量。因此,需要学生将棉线按铁路延伸曲线与铁路进行重合。当完全实现重合以后,取下棉线,再将棉线拉直,以直尺测量棉线长度,则就是铁路的长度了。

2平面成像实验的等效替代法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当面对平面成像实验之时,如果借助传统教学方法,可能会让学生在开展实验之中产生不理解环节,而为了追求实验的正确结果而忽视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体会和困惑,难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而通过等效替代法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面成像的难点出发点和具体实施环节,以此形成一个科学化合理化的实验体系,来帮助学生进行直观性理解。

比如,平面成像实验前的物品准备需要备好两个同样的蜡烛、一把直尺、一支笔、一张白纸、一个玻璃板支架和一块玻璃板。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是:(1)铺平白纸;(2)将玻璃板放置在白纸上;(3)将蜡烛各放在玻璃板两侧,且需放置距离要求对等;(4)让学生观察实验。通过学生对实验的细心观察,可使他们发现两个蜡烛的位置和大小,并以透过那块玻璃板再细致观察两个蜡烛的具体情况。也就是通过学生对实验的反复观察,令学生意识到不能以平面镜对物体与其成像的大小进行测量。

三、注意等效替代法的渗透不能依赖于信息技术

虽然教育信息化程度正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借助等效替代法的实验课堂而言,却无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强化和辅助,这是因为对于大部分初中物理抽象化和专业化知识而言,如果在借助等效替代法之后再运用信息技术,会将实验内容反而更为复杂,让学生在开展实验之中无法摸清实验本质,也难以探寻实验规律。

比如,在初中物理实验《看不见的运动》之中,等效替代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实际上就是思想和思维上的渗透,在物理课堂上呈现出的是一种探究过程,这种过程是用任何信息技术都无法代替的,否则只会本末倒置,重新回到重“结论”轻“过程”的旧模式中去。等效替代法如此,其他的科学方法也是如此。

总之,初中物理学科所开展的实验教学,能够在实验之中帮助学生去理解物理理论性内容和抽象化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能力去对所学内容进行验证,以此解决之心中困惑,而且也能够通过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以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等效替代法运用过程中能够强化物理实验教学潜在价值,并通过直观和简单方式让学生对实验内容产生更为个性的理解和感知,以体会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在魅力,提升自身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宪魁,秦晓文.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2-75.

[2]閻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