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5
/ 2

“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王海璇 张如倩 彭梅 房延箫

北京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48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应答。进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应:以制度保障民众利益,扩大环境整治的“影响力”;以生态经济促进地区发展,培植环境整治的“再生力”;规范体系完善地区群众精神世界,增强环境整治的“硬实力”;解决民众意识问题,提高环境整治的“内动力”。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整治

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将国家生态治理推向纵深,重点在地方,关键在县域。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与价值关怀。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对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研究,对于更好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应答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既要看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又要看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生态环境治理全过程,体现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生态系统论。

(一)自然界可以创造巨大生产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两山论”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生态价值可以转化成经济价值。以此为指导,一方面要保护生态和修复环境,经济增长不能再以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毁坏为代价,引导生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把优质的生态环境转化成货币收入,尊重和体现环境的经济价值。县域充分具备有利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通过物质能量的相互交换,使其创造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财富。

(二)人民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要实现既平衡又充分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推进。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县域环境是一个地方发展活力、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体现。目前,我国的县域开展了多次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进步,获得了群众们的一致好评,但是目前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不断适应的过程,还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不系统不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未做好群众坚强后盾

大部分县域出台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其覆盖面较为分散,相互之间未能做到有效的整合与调节,有关的法律、法规得不到地方重视,实施效力低下。这种情况便会使不法分子从政策或法律的“空白地带”实施危害当地百姓利益的行为,而在这些“空白地带”群众也无法通过正当程序维护自身利益。加之法律法规中的惩治力度较弱,导致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难以顺利贯彻落实。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无法平衡与处理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地位经常受到挑战,导致当地居民深受快速发展的经济与落后的环境所带来的“后遗症”。

(二)未明确的建设指标体系加剧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发展

构建科学、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为了对与人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程度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虽已实现了巨大的进步,但没有提出具有明确的指标要求,这便会使生态文明建设难以得到有效的推进与具体的实施。

(三)不合理的县域产业与能源结构造成人民物质与精神发展不同步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未能与各县域发展的方向紧密结合,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规划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虽然在经济上得到快速的增长,使当地百姓与政府看到了经济繁荣发展的景象,但随后却要为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山体滑坡等进行高额的补偿,严重危机人民的生活。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进入新时代后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只有促进城乡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必须利用好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弥补当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不足,补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这块短板。

(一)以制度保障民众利益,扩大环境整治的“影响力”

针对多数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完善的政策体系的这种情况,需要加大对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实现环境整治的影响力。

第一,县域政府应客观的将当地实际情况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特色与规律的政策、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有据可循、有法可依,抓好整治。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加强禽畜规范饲养,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实现“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

第二,加大相关规定中的赔偿和处罚措施,加大考核力度,把县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在,对县域生态环境治理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严格追究责任,推动工作落实,或对破坏或阻扰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法行为进行有力的的惩罚,加快当地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施。

第三,完加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管制度,做到“谁有责、谁负责”。在有效制约的同时保障相关服务,积极促进政府、企业、群众等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同时政府做好“领头羊”的作用,保障各项政策、法规的顺利有效实施,形成群众的高效监督。

(二)以生态经济促进地区发展,培植环境整治的“再生力”

促进县域的经济发展与当地的资源与生态承载力相结合,实现“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生态经济,使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节约资源提高利用率,要将最大化的利用资源,最小化的排放污染。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取缔“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 的发展模式,在县域内形成工厂、企业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减少企业与企业在产品对接的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发展的意义不只是单一的体现在物质增长之上,而是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之上。同时,加快对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的培植,加快科技创新,实现绿色科技的运用与推广。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其涉及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项问题。我国开展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立足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是对马克思人民主体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当前,只有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进行县域生态文明的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推进县域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考文献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页.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6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1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00-1001页.

作者简介:王海璇 1994年5月出生 女 山西省临汾人 硕士研究生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

张如倩,女,汉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彭梅,女,汉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生

房延箫,男 汉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5ecb8710b35f0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