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行为失范的班级治理路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0
/ 2

高职学生行为失范的班级治理路径探讨

佟珊珊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10000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行为,高职院校生源整体素质水平进一步降低,导致高职学生行为失范情况频发。针对时代背景,高职院校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班级治理措施,寻找引发学生行为失范的诱因,针对这些诱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根源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及规范。实践中,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并完善“辅导员及导师制度”、“班级自治制度”、“寝室自治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等内容,以此规范学生的思想及行为。

关键词:高职;行为失范;班级治理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学生行为失范情况的出现降低了高等教育人才的整体质量[1]。在现实中,高职学生行为失范的现象较本科生更加突出普遍,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因此,为提升培养出的人才的整体素质,高等院校需要着力探索高职学生行为失范的具体原因,并采取科学的班级治理策略,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及行为进行教育或引导,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制定辅导员及导师制度

辅导员制度是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实施的一种制度,目的是提升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引导能力。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许多辅导员往往是由新招聘的教师担任,并且一位教师往往需要担任多个班级的辅导员。这样的情况导致辅导员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了解所管理的全体学生,只能重点关注平时表现出失范行为的学[2]生。如此,高职院校中各班级的风气便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失范行为也屡禁不止。针对这种现象,高职院校应当制定辅导员及导师制度,并且督促教师们践行自己的职责。

在现实中,高职院校需要合理扩充师资队伍,增强师资力量,为辅导员及导师制度提供师资力量支持。然后,高职院校需要制定并实施“辅导员及导师制度”,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管理服务。具体做法为:选择一位具有深厚学生管理经验的教授代替原来的辅导员,辅助多个班级的整体工作规划。然后,再为每个班级配备相对应专业的教师作为导师,导师的选择要求没有多少限制,但应该尽量选择各班级的任课教师。即每个导师需要负责4-5各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学业、思想品德、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管理。例如,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位导师为负责的学生们推荐高职学习生活中需要阅读的书籍,以周为单位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制定学习、发展计划[3]。导师制度还可以与寝室自治制度相联系,即尽量使各位导师负责的学生都居住在同一个寝室中。如此,辅导员与导师们能够做到了解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对学生们实施有效的干预,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减少甚至消除失范行为。

二、制定并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在当前阶段的高职院校教育中,班级制定方面基本都是空白。由于辅导员精力的限制及高职学生追求“个性”、“独立”等因素,各个班级基本没有成文的班级制度,只有一些默认的行为规范或者是由任课教师们提出的班级制度,如上课不准迟到等。这种现象会给高职学生造成高职学习并不重要的错觉,助长学生实施失范行为的念头[4]。因此,在制定辅导员及导师制度之后,辅导员需要发挥组织管理作用,定期组织开展大班会,引导多个班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制定详细化的班级制度,以详细的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例如,在实践中,辅导员需要实现搜集名校的班级制度,以之为范例发送到学生班群中,让学生在大班会之前详细阅读这些制度,从中挑选出与高职院校学情不符的条例,并且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经历设计自己认为需要添加的规则。在大班会期间,辅导员需要引导学生制定“课堂学习管理制度”、“综合素质测评细则”、“推优评先细则”三个方面的具体制度。在每个方面制度商议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先举例以往因为制度缺乏而产生的问题,以学生的切身利益引起学生的重视。以推优评先为例,推优评先与综合素质的评定及各类名誉、奖金挂钩,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而以往常常出现推优评先过程不透明、部分干部瞒报甚至谎报学生成绩的现象,以至于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学生向辅导员投诉部分学生干部,对班级甚至校园风气产生了恶劣的影响[5]。然后,辅导员设置公开提议以及QQ群内匿名提议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组织引导学生们发挥集体的力量完善班级管理的各项细则,辅导员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行为、思想等内容做出良好的规范与指引,避免学生做出失范行为。

三、制定并完善班级自治制度

在现实中,辅导员与导师的时间与精力是有效的,并不能完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及引导。因此,辅导员可以组织导师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班级自治制度,即在原有学生干部体系的情况下,补充设立班级自治社,对班级学生干部的行为进行监督。班级自治社内无等级划分,且与辅导员和导师建立直接联系。

在实践中,班级自治制度应当与寝室自治制度建立密切的联系,以班级自治制度为寝室自治制度提供坚实的后盾,以寝室自治制度为班级自治制度提供实效性的保证

[6]。即班级自治社的成员应当来自各寝室,保证每个寝室中都有发声人,保证每个寝室的合理利益。其次,为了保证班级自治制度的有效性,辅导员或导师应当规定班长等班干部不得兼任自治社成员。在成立自治社之后,辅导员或者导师应当开展班级班会,商讨自治公约的详细条例,确定自治社的职权范围及具体实施细则。例如,自治社是代表全体学生利益的团体,应当具有接受学生对干部投诉、申诉的能力,在确定所投诉事件的真实性之后,自治社应当维护学生的利益,对行为失范的班干部行为进行纠正,严重情况需要及时与辅导员、学校保卫处联系。除此之外,自治社日常的工作职能是互相鼓励、互相监督,督促彼此投入到学习、成长活动中,发展自身的能力。如此,学校及教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并通过自治会引导学生进行互助,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制定并完善寝室自治制度

寝室自治制度是与班级自治制度相匹配的制度,即为班级自治制度的实施提供人员保证,又能够将班级自治制度的相关活动落实到寝室中,真正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7]。具体而言,寝室自治的内容与班级自治的内容有较大的不同。班级自治的内容主要是对班干部进行监督,保证班级氛围公平公正。而寝室自治的内容较为细致,覆盖学生们的生活、学习众多方面。

在实践中,由于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交流能力都较差。因此,辅导员及导师需要为学生们奠定自治管理的基调,并为学生们确定自治管理的基础方向。比如,寝室自治应当包括寝室内的日常生活行为准则、学习互助细则等。首先,学生们应当投票选举出各寝室的寝室长,作为班级自治及寝室自治的直接负责人。然后,学生们需要在班级群中商议寝室自治的细则,若导师或者辅导员有时间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商议过程中。并且,学生最后制定的自治细则需要得到辅导员的确认。寝室自治内容应当重点关注学生们的生活习惯,以此影响学生的三观、心理。如规定在寝室中,学生必须保证自己所处区域的卫生,不允许在垃圾桶外出现垃圾,或者堆积垃圾产生异味;学生在寝室内娱乐时不能发出噪音影响到其他人,特别是在室友学习时禁止外放音响;学生们应当积极带动同寝室友进行学习,或者共同参与实践活动[8]。通过这样细节化的寝室自治条例,学生们的思想、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限制、引导及规范。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的失范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出现与其本人的三观及生活经历有重要的联系。因此,在实践中,高职院校需要基于班级治理角度,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三观、心理问题,通过班主任、同学、班级制度及学校提供的心理引导支持,对学生进行行为、思想、三观的引导与规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这样的方式根除高职学生的失范行为。

参考文献:

[1]黄瑶.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廉洁观培育路径探究——基于学生干部行为失范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05):105-108.

[2]朱丹.论探究学习中学生角色行为的失范与规范[J].决策探索(下),2019(08):62-63.

[3]史京军.普高注册学生行为失范的思政教育策略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1):44-45.

[4]马秋云.网络环境下青少年行为失范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8(09):187.

[5]史京军.高职生行为失范干预创新机制研究——以常州科教城F学院“四元三维立体”培养模式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8):290-291.

[6]李钊军.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统计学因子分析方法[J].长江丛刊,2018(26):188-190.

[7]张媛聆.大学生行为失范的诱因解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9):24-25.

[8]罗琼.高职学生行为失范的班级治理[J].内江科技,2017,38(10):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