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的诊治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小儿川崎病的诊治体会

郑双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 双鸭山市 155100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治疗,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选取本院65例小儿川崎病患儿,分析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采用静脉注射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总结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病情稳定出院62例,占95.38%,3个月后对患儿复查没见冠状动脉扩张;3例患儿没有采用丙种球蛋白,发病3周的时候心脏超声检查示心包积液,出院后半年时间随访心包积液消失。结论 在临床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免误诊、漏诊,确保治疗效果。

关键词:小儿 川崎病 临床 治疗

川崎病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这种疾病主要的病发原因为儿童全身血管病变。此病属于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小儿川崎病主要侵入患儿全身的大中动脉,主要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为冠脉扩张、冠状动脉瘤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可能会出现心肌梗死而导致患儿出现猝死的症状。近些年来,小儿川崎病的发病率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国内外都对于此病的诊断和治疗加强了足够的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65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19例;年龄3个月~8岁,平均4.2岁;其中3个月~1岁者12例,1~5岁39例,5~8岁2例。

  1.2 诊断标准 发热5d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且排除其他疾病后可诊断为川崎病。(1)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2)多形性红斑。(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4)唇充血破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5)颈部淋巴结肿大。

  1.3 临床表现 本组65例患儿均有发热表现,腋下温度39~40℃之间,持续时间7~14d,其中3例患儿发热超过14d,42例患儿发热呈稽留热型,23例患儿发热呈弛张热型;58例患儿出现球结合膜充血症状,大约于起病3~5d出现,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61例患儿唇及口腔黏膜呈现弥漫性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47例患儿手足呈现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经过治疗后患儿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其中3例患儿指、趾甲也脱落;52例患儿身体出现多形性红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出现时间于发病2~7d,21例患儿肛周皮肤发红、脱皮;65例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颈淋巴结肿大症状,其中45例患儿为单侧,20例患儿为双侧,淋巴结触摸坚硬而有触痛,表面不红、无化脓。本组65例患儿出现心包炎17例,心律失常22例,2例出现心肌梗死。7例患儿出现间质性肺炎表现,4例患儿伴有呕吐、腹痛、腹泻表现,1例患儿出现关节痛。

  1. 4 治疗方法及随诊 65例病例诊断后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 mg/(kg・d),分2~3次口服,热退后3 d逐渐减量,2周左右减至3~5 mg/(kg・d),维持6~8周。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 则延长阿司匹林用药时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均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单次剂量2 g/kg,8~12 h输入。出院后接受随诊6~12个月。

2结果

  本组病情稳定出院的患儿62例,占95.38%,3个月后进行复查未见冠状动脉扩张;2例患儿未用丙种球蛋白,发病3周时间心脏超声检查示心包积液,出院后半年进行随访心包积液消失。

3讨论

  KD是一种相对常见且具有潜在生命威胁的小儿急性自限性全身血管炎性疾病,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男多于女,本组病例主要集中在1-3岁小儿。本病病因尚未清楚,全身多系统均可受累,已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KD的发病病因尚不清,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病因可能与感染因素有关:①主要临床表现与感染性疾病类似,较难与腺病毒等感染性疾病鉴别;②较明显的季节性发病规律,而且有些国家都有一个明显的爆发流行起始地;③常见于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④实验室检查表明大多数KD患儿有C反应且白升高、血流快和血小板升高,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很类似。另一种观点,多数学者认为KD的发病原因可能是一种或多种疾原微生物进入体内引起的一种免疫性疾病,而引起免疫反应的是已知或未知的病原微生物构成的普通抗原还是超抗原已成为当前争论的热点。由于发病原因尚不清楚,KD的发病机制也未能完全清楚。

  KD的诊断标准基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要早期正确诊断KD必须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程度。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警惕不完全性KD的存在。对发热持续5天或以上的患儿,尤其是小婴儿,不能用感染解释时应给予严密观察,结合实验室检查,考虑KD的可能;对疑似KD的患儿必须尽早行心脏彩超;不能排除KD时,在无临床指征的情况下,可给予大剂量IVIG,随着病程进展,最终确诊或排除KD。

参考文献

  [1] 陈美娟, 付英英. 川崎病患儿32例临床分析.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7):952-953.

[2] 张雅媛, 钱小青. 不完全性川崎病53例临床分析.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1(27):1087.

[3] 仝桃玲,不完全川崎病56例Logistic回归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5(32):198―200.

  [4] 张秋韵,蓝锋,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46例疗效评价[J],航空航天医药,2010,13(9):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