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窗进行脑梗死溶栓的护理及观察认识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04
/ 2

不同时间窗进行脑梗死溶栓的护理及观察认识实践

田小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目的:探讨对脑梗死溶栓护理中予以不同时间窗的护理价值,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3月-2019年3月期间70例脑梗死溶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时间窗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3h内溶栓组与3-6h溶栓组,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价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h内溶栓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中轻型、中型与重型分别为60.00%、37.14%与2.86%,明显优于3-6h溶栓组的22.86%、57.14%、20.00%;且并发症发生率为57.71%低于3-6h溶栓组的25.71%,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后需及早予以溶栓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控制并发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神经功能;并发症

脑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因血液循环出现问题从而造成脑部缺氧缺血,进而难以维持患者脑组织的正常运行,最终导致脑缺血。溶栓作为该病主要治疗方式之一,能够快速恢复患者脑区血流量,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显著地降低患者致残与病死率,为患者尽可能地延长生存时间[1]。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促进治疗效果,改善预后,但对于溶栓治疗的不同时间窗护理具有一定争议。基于此,本文选择我院于2016年3月-2019年3月期间70例脑梗死溶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时间窗将其分为3h内溶栓组与3-6h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试验对象选自我院于2016年3月-2019年3月期间70例患者,按照不同时间窗将其分为两组,3h内溶栓组(n=35)与3-6h溶栓组(n=35)。纳入标准[2]:①均确诊为脑梗死;②经头颅CT未显示早期梗死或出血症状,且未出现明显软化灶;③患侧肢体的肌力均在3肌内;④意识清楚,或者伴有轻度的嗜睡;⑤血压水平均在180/110mmHg内;⑥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②排除伴有认知、精神、沟通障碍者;③不同意本次研究者。3h内溶栓组:男性与女性比例为20:15;年龄区间39-80岁,年龄均值(52.46±10.07)岁。3-6h溶栓组: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9:16;年龄区间38-81岁,年龄均值(54.18±9.8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一般方法

3h内溶栓组与3-6h溶栓组分别与3h内与3-6h时间内溶栓治疗,静脉推注推注阿替普酶药物0.1g/kg,然后行泵注治疗,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m,静脉滴注1次/d,共2w。溶栓一天后影像学检查,若已排除脑内血液,则口服药物阿司匹林,100mg/d,为患者病情调整药物剂量时不得超过324mg[3]。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用药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瞳孔、意识、肢体活动以及生命体征,检查其是否出现变化,并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判断,若出现任何异常则予以有针对新措施。同时对患者是否出现瘀斑、血便、血尿以及出血点等状况进行观察,一旦出现异常则及时告知主治医生予以解决。

1.2.2 康复治疗

待稳定患者病情后需协助其变换体位,同时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或针灸治疗。

1.2.3 心理护理

患者因缺乏对疾病认知,加上对病情担心,进而会出现一系列紧张、抑郁以及焦虑等负面情绪。因而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详细告知其疾病发病原因、治疗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并通过沟通与了解以给予心理疏导,告知患者成功案例,以树立战胜疾病信心,进而促进患者病情康复[4]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价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评价标准

神经功能评价采用CCS评分,轻型为0-15分,中型为16-300分,重型为31-45分。

1.5 数据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22.0版本软件建立分析模型,进行试验指标计算。计数资料以例(n)、率(%)表示进行X2值检验;计量指标以(5de7291e4b62a_html_f5a0e8468676e27f.gif ±s)表示进行t检验。P<0.05情况下,证明2组患者指标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价

3h内溶栓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中轻型、中型与重型分别为60.00%、37.14%与2.86%,明显优于3-6h溶栓组的22.86%、57.14%、20.00%,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价比较[n,(%)]

组别

轻型

中型

重型

3h内溶栓组(n=35)

21(60.00)

13(37.14)

1(2.86)

3-6h溶栓组(n=35)

8(22.86)

20(57.14)

7(20.00)

t

11.8124

P值

0.0027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与死亡率

3h内溶栓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7.71%低于3-6h溶栓组的25.71%,具有显著差异(P<0.05)。3-6h溶栓组死亡率高于3h内溶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与死亡率比较[n,(%)]

组别

并发症

死亡

3h内溶栓组(n=35)

2(5.71)

0(0.00)

3-6h溶栓组(n=35)

9(25.71)

3(8.57)

X2

5.2851

3.0453

P值

0.0215

0.0809

3 讨论

在对脑梗死患者予以治疗时,尿激酶作为常见溶栓药物之一,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与尿激酶相比,尽管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药物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但因价格昂贵,难以在基层推广,因而尿激酶在临床治疗中治疗效果更佳。在对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最为重要方式在于对患者缺血半暗带组织部分血流供应予以恢复。阿替普酶作为糖蛋白,静脉推注后能够对患者的体内纤维蛋白产生作用,进而对体内血栓进行溶解,进而对肺部栓塞以及脑组织缺血缺氧状况予以改善,具有显著疗效[5]。根据相关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患者在发病后的3h内的溶栓治疗可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本次试验结果显示:3h内溶栓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3-6h溶栓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为57.71%低于3-6h溶栓组的25.71%(P<0.05);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脑梗死发病后需及早予以溶栓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控制并发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脑梗死发病后需在3h内予以溶栓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可改善预后。值得大量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素珍.不同评分系统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预测差异的比较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5):35-36.

[2]赵月,金颖.老年急性脑梗死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6):176-177.

[3]凌素连,陈琼珍,方金菊, 等.改良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早期静脉动脉溶栓治疗中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4):78-81.

[4]邓思梅,苏观湛,陈清华.急性脑梗死在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及护理干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5,(10):2156-2157.

[5]郑丽云,张艳.责任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4):3352-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