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药物、剂量、给药途径溶栓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药物、剂量、给药途径溶栓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分析

陈晓燕刘欢房春娟张妮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98)

【摘要】目的:科学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CIS)不同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溶栓治疗效果,为治疗CIS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应用COCHRANCE(包括中国和中国Ccra中心在内的13个中心的50010多人)协作网评价方法对CIS疾病患者的不同药物使用、不同剂量适应以及不同给药途径进行评价。对照组应用后路椎管单开门扩大术的治疗方法,实验组应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和后路椎管单开门扩大术的治疗方法。结果:收集到26个已完成的随机对照实验,其中有15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有5个试验比较其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10个试验比较不同剂量的治疗效果;高剂量溶栓治疗组呈现出早期死亡的发展趋势,与低剂量溶栓治疗相比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并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溶栓药物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溶栓药物与高剂量溶栓药物在治疗CIS患者中不能够得出更好的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等结论。

【关键词】CIS患者;不同药物;不同剂量;不同给药途径;溶栓治疗效果

溶栓治疗方法对CIS疾病患者的相关治疗比较有效,根据郭艳平,杨清成,张向东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溶栓治疗能够在随访期有降低死亡率的发展趋势[1-2]。在常规使用之前,明确影响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因素,具有更为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在上述分析过程中,26个随机对照在降低病死率方面有显著异质性,不同的药物以及不同的使用剂量能够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笔者将针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溶栓治疗CIS疾病,明确好不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剂量以及不同药物使用方式等安全性以及价值性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全世界已经完成的/已经发表的/正在进行的随机对照实验比较不同药物、不同剂量以及不同给药途径的溶栓治疗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将真正随机的临床对照作为试验,比较尿激酶药物、尿激酶原药物、组织纤溶蛋白酶原激活物等不同溶栓药物的治疗效果,比较静脉给药方式、动脉给药方式或者口服给药方式;所有CIS疾病患者发病时间在2周以内,排除经过CT/MRI检查出血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1.2临床试验的收集策略

计算机检索EOIHOIH(1990~2015年);

应用COCHRANCE(包括中国和中国Ccra中心在内的13个中心的50010多人)协作网评价方法进行策略收集;

采用人工检索:检索18种国外医学杂志以及20种我国医学杂志;

与有关药业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亲密联系。

1.3提取资料

由3名或者3名以上的作者纳入临床试验中,根据随机方法和双盲法分析各项试验的质量评估状况,对其他数据进行交叉核对;缺乏的资料需要通过临床试验的主要负责人进行核对补充;讨论之后由四名或者四名以上的专业研究人员进行有效解决。

1.4疗效判断指标

根据下列指标来提取资料:①4个月以上随访结束时的死亡率和残废率;②溶栓治疗14d内和随访2月以上的总死亡率;③致死性需要进行输血处理者;④症状性颅内出血者;⑤严重深静脉血栓者、下肢缺血者以及血管造影穿刺部位血肿者。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2.1.1同一溶栓药物的不同剂量比较

收集到26个已完成的随机对照实验,其中有15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有5个试验比较其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10个试验比较不同剂量的治疗效果;低剂量溶栓药物治疗组早期死亡率低于高剂量溶栓药物治疗组,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3不同溶栓亚药物比较

5个试验均为组织纤溶蛋白酶原激活物与其他药物比较,早期死亡率组织纤溶蛋白酶原激活物治疗组与其他药物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在目前已经完成的随机对照实验中,对26个已经完成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有2121例病人比较了不同药物和不同剂量溶栓疗法进行资料对比。再加上,病例总数和发生事件数量不够多,各类经验也较为缺乏,因此对不同溶栓疗法采取不同日常生活能力的数据调查,可以采用溶栓方案与以往溶栓方案进行对比试验。一旦所采用的方案不一致,很难将结果进行比较,目前来看,尚不能够对低剂量高溶栓药物与低剂量溶栓药物治疗CIS患者的临床效果作出更为确切的结论[3-5]。

本文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收集到26个已完成的随机对照实验,其中有15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有5个试验比较其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10个试验比较不同剂量的治疗效果;低剂量溶栓药物治疗组早期死亡率低于高剂量溶栓药物治疗组,无显著差异(P>0.05)。从上述数据结果来看,低剂量的溶栓治疗发生颅内出血未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在早期死亡过程中也呈现出无显著性的发展趋势。由于研究的病例数教师,所以对各个试验所缺乏的颅内出血定义,将部分病例进行CT复查或者MRI复查,在随访结束后比较两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因此,在相关结果上进行解释时,需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6-9]。

本文的相关结果显示高剂量溶栓治疗组在早期阶段和随访结束后的颅内出血率均显著增加,分别为13.25%(20/151)、29.14%(44/151),低剂量溶栓治疗组在早期阶段和随访结束后的颅内出血率均显著增加,分别为13.91%(21/151)、27.81%(42/151),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试验之间缺乏统一的颅内出血定义,由于大部分出血数据均来自同一个试验,此实验将颅内出血数据的CT显示结果分为重度、中度与轻度。颅内出血与临床病症之间的恶化关系没有被清楚描述,本系统在评价过程中只能采用CT中出血以及CT重出血来代替症状性颅内出血。在已经纳入的随机对照实验组中,没有试验比较不同途径给药方式的溶栓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郭艳平,杨清成,张向东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和针刺治疗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3):24-25.

[2]安宁,解锦鼎,杨晓帆等.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5(4):252-253.

[3]孙士富,柯开富.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治疗的远期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1,19(10):770-775.

[4]徐蕾,龚涛.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4):246-247.

[5]李立恒,江桂华,肖承江等.机械碎栓与支架取栓结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对照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35(3):445-451.

[6]马朝晖,李贵福,尤劲松等.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单中心回顾性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14(7):406-411.

[7]李强,王洪新.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J].山东医药,2015,16(40):46-48.

[8]张京,吴海艳,韩淑玲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强度康复训练对超早期溶栓及非溶栓远期功能改善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4,11(21):2431-2436.

[9]万锦平,张圣,刘克勤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1):36-42.

备注:

作者简介:陈晓燕,女,(1984.09-),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学院教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基础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项目(ZR13YB09),江西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JY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