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精胰岛素联合复方甲亢片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的有效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甘精胰岛素联合复方甲亢片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的有效性分析

张晓飞

市宝丰县中医院河南省平顶山467400

摘要:目的分析甘精胰岛素联合复方甲亢片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的效果。方法采选于2018年1-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8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探究组,均41例,分别予以常规治疗、甘精胰岛素联合复方甲亢片治疗,对比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数据水平均有所降低,探究组数据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组并发症发生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复方甲亢片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可优化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效果理想。

关键词:甘精胰岛素;复方甲亢片;糖尿病合并甲亢

糖尿病合并甲亢的临床治疗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1]。本次研究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将甘精胰岛素联合复方甲亢片治疗与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对照分析,以探究甘精胰岛素联合复方甲亢片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定2018尼恩1-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探究组,均41例。对照组:男17例,女24例;年龄23-74(49.87±5.09)岁。探究组:男19例,女22例;年龄21-76(49.01±5.13)岁。两组上述数据一致性良好,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治疗方案:予以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诺和诺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00041)控制血糖,每天3次,于餐前0.5h用药;予以普萘洛尔(海南制药厂有限公司制药二厂,国药准字H20066799)、甲疏咪唑片(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700)行甲亢治疗。普萘洛尔(每次10mg,3次/d,;甲疏咪唑片每次10mg,1次/d。

1.2.2探究组

探究组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复方甲亢片治疗方案:于上臂三角肌位置予以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甘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50050),每次2-40IU,1次/d(傍晚用药),依据患者的病情状况调整用药剂量;配合口服复方甲亢片(主要成分:白芍、玄参、黄芪、夏枯草,我院药剂科按既定工艺制呈,0.3g/片),每次10片,3次/d。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并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患者的临床相关数据,均以SPSS21.0系统计算、处理,并发症发生率以(%)表示,行χ2检验,各项血糖指标水平以(x±s)表示,行t检验。对比结果差异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控制效果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数据水平均有所降低,探究组数据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血糖控制效果对比(x±s;mmHg)

2.2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中2例患者发生低血糖,2例话只能发生甲亢高代谢,并发症发生率为9.76%;探究组患者中无并发症病例,发生率为0.00%。探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5,P=0.040<0.05)。

3.讨论

糖尿病、甲亢都是临床当中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发病机制有一定相关性,常同时发作,因此临床当中糖尿病合并甲亢病例极为常见。该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血糖,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2]。以往临床当中多以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和常规抗甲亢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甘精胰岛素为长效控制血糖药物,将其应用于临床当中能够优化机体的血糖代谢,强化血糖控制。而复方甲亢片,主要成分为白芍、玄参、黄芪、夏枯草,诸药物联合主要功效为养血、益气、滋阴、柔肝,缓解甲亢,而甲亢的改善能够调节机体代谢,进而优化血糖控制效果。且复方甲亢片能保证机体免于以系统的稳定性,基本不会引发并发症。因此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在保证血糖控制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优于甲亢疾病控制效果,优化临床治疗。本次研究中探究组采用联合方案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明显降低,且无患者发生并发症。证实了联合治疗方案效果良好,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

综上,予以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甘精胰岛素联合复方甲亢片治疗,可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应用价值可靠。

参考文献:

[1]张志永,王雪梅.甲亢合并糖尿病的治疗[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6,38(5):466-467.

[2]黄庆,吴标良,郭星荣,等.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Graves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7,28(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