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肖湘云

娄底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绞痛患者中选取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分析其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稳定型心绞痛有诱发因素,少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无明显诱发因素;稳定型心绞痛相较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愈率更高。结论:心绞痛发作有诱因,经积极对症治疗后能取得显著的效果,治疗后患者预后更好。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心绞痛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影响供血,心肌缺血缺氧而出现的疾病。该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针对性做好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有重要意义[1]。本文主要就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进行了研究分析,现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研究患者数量为60例,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中,年龄分布在20-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8.9±6.4)岁;男女比例为6:4;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年龄分布在28-7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9.2±7.4)岁;男女比例为7:3。

1.2纳入及排除标准全部入组患者均确认为心绞痛,治疗期间直系亲属全程陪同,研究人员为其进行了研究相关问题的解释,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其中,期间对于研究人员的问题正面准确回答,除心绞痛外既往体健;排除有其他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研究期间无法顺利与患者或家属完成交流,治疗中途转入其他医院或治疗失败死亡的患者[2]。在询问并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后才进行研究。

1.3治疗方法不同类型的心绞痛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其中针对稳定型心绞痛,所用药物有阿司匹林,硝酸脂类,阿托伐他汀及万爽力等,治疗15d为一个疗程。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静滴。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

1.4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时间较治疗前减少75%以上,心电图检查无异常;有效: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时间较治疗前减少50%-75%,心电图检查有明显异常;无效: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时间较治疗前减少在50%以下,心电图无变化,或者患者治疗无效死亡。

1.5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以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观察稳定型心绞痛:心前区的发作性胸痛,范围为手掌大小,疼痛性质为烧灼感,诱发因素为体力劳动和情绪激动,少数为饱食,寒冷,吸氧等因素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胸闷,气短,四肢乏力等异常表现,伴恶心呕吐,疼痛。诱发因素同上,少数无诱发因素,为自发性疼痛。

2.2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上的比较稳定性心绞痛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愈率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2.3两组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时间上的比较经过观察发现,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前发作次数为(7.8±1.5)次,治疗后发作次数为(2.3±1.4)次,治疗前发作时间为(3.6±1.5)min,治疗后发作时间为(1.8±1.4)min。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前发作次数为(11.8±1.5)次,治疗后发作次数为(3.3±1.4)次,治疗前发作时间为(13.6±1.5)min,治疗后发作时间为(3.8±1.4)min。治疗前各类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均较多,时间持续均较差,治疗后患者的发作次数及时间均显著优于治疗前,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生活环境差,高发各种心血管疾病,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多存在各种基础疾病,导致心绞痛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发病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多在劳累,情绪激动时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自发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及恶化性心绞痛几种类型[3]。心绞痛一般不会导致患者失去生命,会导致患者高发急性心梗,猝死[4]。如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或传导阻滞,会影响疾病预后[5]。

本研究结果显示,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大部分患者有明显诱因,发作持续时间不长,多为5min左右,经积极治疗后治愈率高达96.67%[6]。不稳定型心绞痛诱因主要是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小部分患者为自发性心绞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半小时之久,治愈率为76.67%[7]。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本研究仅纳入少数患者进行了研究,所得结论的说服力可能不够,期待临床未来能开展大样本研究,得出说服力更强的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心绞痛发作有诱因,经积极对症治疗后能取得显著的效果,治疗后患者预后更好。

参考文献:

[1]彭雯,张秀娥,成蓓,等.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血浆组织因子途径变化的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9):1296-1297.

[2]王国彬,胡申江,孙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素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改变[J].浙江医学,2002,(4):203-204.

[3]王进,杨晓艳,王晓东.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6):67-69.

[4]崔进,韦建瑞.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的观察[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3):297-298.

[5]张云,于晶,宋俊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医学综述,2010,(13):2066-2068.

[6]王晓周,杨永青.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神经肽Y含量的变化及意义[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1,(2):159-160.

[7]荆小莉,李欣,廖新学,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的测定[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3,(4):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