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对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思考

王庆韶

王庆韶(山东省青岛平度市大泽山镇大泽山小学山东平度2667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1-0114-01

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先决条件,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依据当地的资源优势,我校努力探索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之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做了六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一、坚持与当地资源结合:

1.与自然资源的结合。

大泽山镇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这里是山东省级“大泽山风景名胜区”、“大泽山森林公园”。山险涧深,石怪洞奇,瀑高林秀,壑幽泉清,苍茫林海,参天蔽日,雀啼莺啭,佳景美不胜收;这为我们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我们结合当地这一资源组织开展以“走进大自然”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

2.与历史文化资源的结合。

大泽山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是新石器时代“岳石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北魏“魏碑书体”的发祥地,同时是抗战年代著名的“石雷之乡”。她曾使“始皇游而忘返,武帝过以乐留”,这里有“秦始皇东巡祀月主”、“汉武帝芝莱得灵芝”、“郑道昭天柱刻父碑”、“刘耳枝墨染泽山叶”、“李世民射泉汇大泽”、“程咬金醉打黄桑店”、“劈石门石室睡陈抟”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还有上迄秦汉下至明清的300余处摩崖石刻,其中由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为其父所刻“郑文公碑”是“魏碑书体”创始之作,此外尚有秦元似、刘耳枝、王之都、刘墉、郑板桥等刻石作品,这些摩崖石刻忠实记录了大泽山区的历史演变,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家乡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生拓宽了实践的空间。我们依此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切入点,确立了“大泽山文化的研究”的主题。

3.与当地特产资源的结合。

大泽山镇是全国首家“中国葡萄之乡”,是“中国北方石材基地”。我们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深入社区通过调查、考察、访问等方法,了解大泽山葡萄生产的历史、现状以及对家乡未来葡萄生产及其发展前景的展望;同时针对石材业发展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选定了《关于大泽山环境污染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关于大泽山石材与经济发展的调查与研究》两个调研主题。

二、坚持与实践基地结合:

实践基地可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两类。校内基地主要用于课堂教学的拓展、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等发展性教育活动;校外基地主要用于调查研究、社会参与、社区服务、练习操作、劳动与技术实践等发展性教育活动。近年来,我校先后开辟了一系列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基地,基地建设已初步形成六大类、三十多项的格局。六类实践活动基地从教育内涵划分为: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社会知识教育、艺术特长教育、文化修养教育等。如:平度市抗日战争纪念馆、天柱山文物保护区、葡萄科技示范园、大泽山工业园、大泽山风景旅游区等均作为我们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

三、坚持与社区结合:

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与社区和有关单位联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和派出所、司法所、矿产所、地税所等联合开展的交通安全教育、普法教育、环境教育、税法宣传、爱心助残、创建文明社区等活动。每年春季,我们都积极主动参与由镇政府统一组织的“绿化荒山,植树造林”活动。在创建文明社区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清除镇驻地附近的卫生死角,清扫附近村庄的主要街道,粉刷驻地公路两旁的树干,协助各单位设计和书写路旁永久性宣传标语、标牌。我们还主动和有关单位、村庄取得联系,让3—6年级每班均在附近单位或村庄选择一条或两条主要街道,作为“红领巾服务街”。目前全校已在5个单位和7个村庄设立24条“红领巾服务街”。学生分小组每周轮流到“红领巾服务街”服务活动,已达3年之久,从未间断过。

四、坚持与家庭结合:

我们可以利用家长学校,通过讲座、经验交流、家长与孩子研究学习对话、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会等各种形式和方法,让家长明确未来社会的人才是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让家长明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在取得家长理解和支持之后,我们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拓宽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学校和班级设计活动时切实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选择和确定。

五、坚持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在校本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我们尽量选择这样的课题:能体现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反映当地历史和文化传统、反映现阶段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或问题。

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方面,我们采用“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测一测”、“试一试”等小栏目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使校本教材既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南,又为课程的生成性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另外,在校本教材中,我们还增加了“生活提示”、“这是为什么”、“我的收获”、“自我评价”、“学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研究性学习报告”和“学期综合评价”等栏。既作为综合社会在实践活动的记录本,更是学生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手册。我校编写的校本教材《走进大泽山》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与当地资源、文化有机融合,共分为六个年级十二册教材,合计120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家乡的物产、历史、文化、习俗等,也是外来人员了解大泽山的好教材,她深受上级领导好评,已被推荐参加省级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

六、坚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与各学科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语文学科,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先让学生调查周围的生活环境,搜集有关的资料:乱倒垃圾、乱排废气、乱砍乱伐,使地球资源受到破坏,人类自身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沙化日益严重,沙尘暴遮天蔽日……而人类保护环境的地方,则重新还给人类一个秀美的山河。课文分析时,教师又让学生依据对资料的掌握,说出人类破坏资源的方式,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的调查活动、阅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互为补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农村小学的课程资源是无限的,只要我们努力与当地资源和文化有机结合,不断挖掘、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了解家乡的知识,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这也是当前我们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