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

陆力萍

摘要:为了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启发和训练学生运用图式理论提高听力水平,因为听力理解过程是听者已有图式和所听语篇交互摩擦的过程,文中将图式理论引入听力教学,阐述了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并探讨如何训练学生应用图式理论来有效地促进听力理解。

关键词:图式理论;听力理解

在英语教学中,听力是一种重要的言语技能。所以听力教学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知识接收,语言基本技能及交际能力的水平。听的能力如此重要,对学生来说,却往往是最难掌握和提高的一项技能。本文运用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结合,探讨如何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

一图式理论与听力理解D.Dolling和R.Lachman(1972)设计了一种实验来说明:要很好地理解,必须激活记忆中有关整个语段或语篇的已有的知识组成一种高级的心理组织。他们让受试者试读一段杂乱无章的文章,要求两组受试者(一组先给予题目,一组不给予题目)必须尽量把记得的单词写下来,结果是先给予题目的那一组能回想的单词数比另一组多得多。实验说明:在题目的影响下,听者理解了文章在题目所提示的情景中的涵义,理解了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记忆就清晰和牢固了,从表面上看,题目只是几个有关的单词,但在心理上,它唤起了一系列关于文章主题的背景知识。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听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语段或语篇时,如果听者对内容较为熟悉时,听起来就容易一些,反之则茫然不知所云。这是因为听者运用了储存在大脑中的有关知识。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解释,这是图式模式在起作用。图式的提法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的著作。图式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则是从英国心理学家F.Barlett开始,Barlett(1932)在他早期的著作Remembering:ACaseinExperimentandSocialPsychology中谈到过图式,他认为人们的记忆不是死记硬背的心理过程,而是一个保留事件主题,再根据总印象重建细节的过程。在他之后,现代心理学家利用他的理论继续研究人们在语篇理解和记忆中图式是如何起作用的。参与理解的已有知识经过整理和类化,并形成了一定的心理组织,这些心理组织就是图式。因此一般来说,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我们观察到学生将注意力过多地停留在个别音、词汇和表达法上,以致思维速度跟不上说话人的语速,多次反复听还是听不懂,他们记住的仅是一些孤立的细节,而且还不是重要的细节,说明学生对语言材料不熟悉,如果学生面临的是熟悉的材料,他们就不会注意语段中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而是依靠整体性结构的知识(图式)来引导,只好依靠局部性结构知识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听力理解的效果肯定不会好。我认为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并逐渐丰富理解目的语的图式,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二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根据图式理论对听力材料理解的三个作用,教师可把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听前阶段,听中阶段和听后阶段。(一)听前阶段在听之前教师可提示材料的背景范围和功能,激活学生内在的相关词语,句式以及其他已知信息,主要方法有:第一预测听力是一个通过听觉对别人言语的辨析、理解的过程,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然而课堂上的大多数情况却是,学生仅以听录音来进行英语听力训练,看不到语言使用的环境和说话人的神态、举止,这无疑增加了听音的困难。在缺乏环境直观因素的条件下,听前预测对整个听力理解所起的作用尤其重要。首先,它为学生制定了一个听的目标和框架,在听的过程中能有的放矢。其次,预测能起到一种热身作用,它会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把听的材料理解得更深透。第二利用关键词利用关键词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主动激活,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理解录音材料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可以使听者能更迅速的建立起信息框架,从而更有效地判断听到的内容。(二)收听阶段经过听前阶段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已有知识即图式已被激活,并进入紧张的解码、筛选、检索的心理状态,教师应引导并训练学生把握录音材料的主题意义,学会跳跃障碍或筛选,从而有效地提高听力理解的程度。也就是说在做听力时遇到听不懂的词语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大概意思,猜不出也不用着急,继续往下听,有时听到后来对前面的词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三)听后阶段经过收听阶段的解码和检索,学生已基本听懂录音材料,在听后阶段就需要将所听懂的信息及时重组,以便存储在记忆里,降低遗忘率。教师可让学生整理所听阶段的记录,把短时记忆的内容先作一个摘要或提纲,然后再作复述,因为学生在听懂、理解了课文并有了一个更新了的旧图式时也就有了一种想表达的愿望。最后,可让学生再听一遍录音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对英语听力的教学思考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时应该主动积极,根据的输入理论,教师应当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学生的焦虑感,创造一个轻松和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目的、主动地去听,这样得到的信息才是有理解的输入。特别是对刚进中学的初中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培养他们听的习惯,教育学生即使遇到听不懂的词句,也要尽力借助老师的手势,语音,语调,表情及具体情景,去弄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提问时鼓励他们努力思考,积极用英语发言。学生一旦养成听英语的习惯,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激起强烈的听说英语的愿望,进而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项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2]缪小春心理语言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彭聘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杨惠元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

[5]Rellis1985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University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