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对于指导写景散文的一点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状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对于指导写景散文的一点体会

刘彦

刘彦山东省莱阳市第九中学265202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历代文学家在创作散文时所追求的极高境界。当我们品读着丘迟的“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玩味着欧阳修的“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时,会不由自主地在他们的牵引下,去感受春的盎然生机和秋的蓬勃向上。这些看似简短的文字其实包含着相当深刻的生命内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景物描写得如此富有生趣,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胸中之情抒发得如此酣畅到位,这中间隐藏着大学问、大功夫。而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现在的高中生笔下的写景散文,真是姿态各异。除了极少数的习作能体现出作者的一点思想以外,大多数作品要么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要么就是无病呻吟一通,不用说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了,有些甚至连最起码的生命感悟都没有。这令我感到深深的忧虑。

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写与读是不分家的。如果学生们能够深得散文写作的精髓,那么,他们在选做散文阅读题的时候也会感到轻松许多。由此看来,对学生们进行切实可行的写景散文的写作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

要想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最核心的要领就是要抓住所描写的景物的特征。同一种景物在不同季节,特征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雨吧,春雨如斜丝、似牛毛,夏雨如飘泼,秋雨冷冷清清,冬雨则有一种暖暖的味道。即使在同一季节的不同阶段,景物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如初秋的荷叶,褪去了盛夏时的红艳的花朵,只剩下连天的碧叶。看那河塘之中,一片绿光点点,荷叶立于塘中,傲对秋风,亭亭玉立,虽不如荷花般娇美无比,却也有一种别样的风情。而仲秋时节,当送爽的秋风从枫林中穿行而过,枫叶就像听到了谁的号令一样,一夜之间红透了脸,如同红红的火焰,点亮了我们的眼睛,点燃了肃杀的秋。至于满天黄叶纷飞,那自然是深秋之景了。

同一种景物在不同时间也是有一定的变化的。比如说太阳吧,“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这已是我们所熟知的了。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拥有一双敏感善于观察的眼睛。“晚霞的颜色,是白淡而浓,自金红而碧紫;朝霞的颜色,是白浓而淡,自素紫而深红。”这正是冰心先生经过细心观察的结果。其次,要选好观察角度。远看、近瞧,仰观、俯视,从高到低,由远及近,点面结合,这些手段运用自如,一切美景便会尽现读者面前。再者,要善用修辞,运用不同感官予以描绘。如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正是由于作者巧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综合运用了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才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如学生眼中的校园秋景:九中的秋少了一份张扬,多了一丝沉稳。小草褪去了它那惹眼的绿,换上了一身黄绿色的秋装。高大的白杨树慢慢抖落了枝头的残叶,只留下那简洁明了的枝干和一身正气。池中的金鱼不再探头探脑,它们潜伏在了水底。枝头的小鸟们也不再热烈地攀谈,形单影只地扇动着翅膀,只留下翩然欲飞的树叶在空中独舞。虽然笔法不似名家那般老道自然,却也能于字里行间透着对秋景的热爱。

最后再强调一点,要想写好写景散文,还要善用联想和想象,而且必须要融入自己的情思。比如:枫树上的叶子仰着红红的脸蛋,像是在说:“看,这就是给秋姑娘吻红的。”我想,杜牧当生所吟唱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境界也不过如此吧?这就是很好的运用联想和想象的佳例。

经历不同,心境不同,寄托在写景之中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同是见落花,杜甫感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欧阳修伤感:“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龚自珍则乐观奋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融入自己的情思就是要做到景中有我、我中有景,使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在一次感悟秋天的习作中,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一天清晨,我远远地看到草坪上洒着许多白点,心中一阵狂喜,莫非长蘑菇了?待急跑至前,不免又感到失落——叶落了。叶落了?那叶的生命岂不是已走到了尽头?但我更愿意相信落叶是秋韵中一种刻骨铭心的东西,不小心但又很自然地表露出来的。树叶一片又一片……在风里跌落,有时还夹着雨声,因而显得有些破碎。但是生活中,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正如爱只能是淡淡的、浅浅的,不灭的恨意,在秋的感召下,凝结成露,在梦中流淌成无声无息的泪泉,亦不失为一种破碎的美丽。叶零落成泥,陷入泥土,我感到比青云直上更为壮美。

走在铺满梧桐落叶的小路上,听着脚底下窸窸窣窣的声响,我仿佛已置身于法国巴黎的小路上,感受着别样的气息。王安石在失意之时,感叹梧桐“孤高几百寻”,而我却在这样一个秋天中,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是一种安于四季轮回的从容和大度。

这是这个秋天给我的恩赐,任何一种暖心的幸福都伴着伤感的疼痛,就像是挂在枝头已是红通通、黄澄澄的苹果,要享受收获的快乐,就得淡忘曾经蜂绕蝶舞的繁华;就像是“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荷塘,要想感悟生命的禅意,就应淡忘曾经飘飘袅袅的满塘清香。美丽之中总是包含着痛苦,因为浸润了泪水与哀愁,这美丽也便多了几分慑人的魅力。

当景物成为抒情的载体,这样的景物自然便是个性化的而非千篇一律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人体味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深刻内涵。

当然,融情于景并不一定非得选用一些繁词丽句,只要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此时此景此情即可。正如贾平凹所说:“好的语言不在于你描写得多么华丽,用词多么丰富,比喻多么贴切。啥都不是。只是准确地传达特殊环境的真实情绪。”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发起古文运动时曾主张“文以载道”,写文章要“言之有物”,我想,他的这种主张永远也不会过时。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遗余力地指导、引导学生写出有物有情的文章。虽然前路漫漫,但我会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