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何玉

何玉

(海南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海口570311)

【摘要】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抗感染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药代动力学好等有点,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次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与进展,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研究现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了综述分析,旨在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喹诺酮类抗菌药;氟喹诺酮;抗菌谱;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4-0010-02

Theclinicalapplicationandprogressoffluoroquinolonedrugs

HeYu.HainanHuanglongPharmaceuticalco.,LTD.,HainanProvince,Haikou570311,China

【Abstract】Fluoroquinolonedrugsaresyntheticanti-infectiondrugs,wideantimicrobialspectrum,strongantibacterialactivityandmotivationtolearnmedicinegeneration,whichhasbeenwidelyappliedinclinicaltreatment.Thispaperanalyzesthefluoroquinolonedrugsintheclinicalapplicationandprogressofresearchonfluoroquinolonedrugsstatus,clinicalapplication,andadversereactionswerereviewed,inordertoprovidetheclinicalapplicationoffluoroquinolonedrugshelp.

【Keywords】Quinoloneantibacterialdrug;Fluoroquinolone;Antimicrobialspectrum;Clinicalapplication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以喹啉羧酸为母核而合成的喹诺酮类抗菌药,其被发现源于抗疟药氯喹研制中的中间产物,为人工合成抗菌、抗感染药物开创了新的途径。第一代和第二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均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末期,代表药物为萘啶酸、吡哌酸、西诺沙星等,仅用于泌尿系统感染,后期用于肠道系统感染,抗菌谱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抗革兰阳性菌较弱。目前,第三、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抗菌药“主力”,而第四代抗菌药成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趋势,有必要深入分析。

1.氟喹诺酮类药物研究现状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较第二代显著拓宽,同时抗菌力能力也大大提升,血药浓度较高,组织分布较为广泛,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抗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支原体和衣原体效果较好,目前仍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第三代氟喹诺酮类(20世纪80年代)发现后十余年间,氟喹诺酮类药物结构修饰研究不断进行,20世纪90年代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诞生,代表药物有格帕沙星、莫西沙星等,抗革兰阴性、阳性菌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抗分支杆菌、军团菌、支(衣)原体及部分厌氧菌效果也有所提升。

此外,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活性提升较为明显,较第三代抗菌药物相比,抗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支)原体、军团菌活性均升高1.5~3倍;同时,这类药物口服吸收效率大大提升,血浆半衰期延长,体内组织分布均匀,有效缩短了用药间隔。

2.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目前第一、二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多数已被淘汰,而第三、四代药物是临床常用药,故本次研究选择其中常用药物作具体分析。

2.1环丙沙星

环丙沙星抗革兰阴性杆菌抗菌效果较好,对沙眼衣原体、支原体抗菌活性较强,但是对于厌氧菌抗菌效果较差,体外抗菌活性优于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本品以静脉给药为主,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低于60%。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治疗中,环丙沙星应用效果较好,抗感染治疗有效性较高。此外,骨和关节感染或全身感染,也可采用环丙沙星静脉滴注治疗。

2.2氧氟沙星与左氧氟沙星

氧氟沙星具有无交叉耐药性,高抗菌活性等优点,抗菌谱和临床应用较环丙沙星略宽,对部分厌氧菌具有一定抗菌活性[1]。左氧氟沙星体外抗菌活性极强,为氧氟沙星的两倍,临床治疗中主要用于抗革兰阳性、阴性病原菌感染,对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抗菌效果较好,与氧氟沙星相似。该两种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均较高,半衰期较环丙沙星延长,细菌清除率较高,故可用于部分耳、鼻、喉及妇科疾病等感染治疗中[2]。

2.3格帕沙星

格帕沙星抗革兰阳性菌的活性极强(为环丙沙星3~4倍),对于敏感菌感染抗菌效果较高,但抗革兰阴性菌效果略低于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治疗肺炎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支(衣)原体引起感染方面,有效性较高;同时,对外科感染治疗效果较好,如浅表性化脓性感染临床疗效较好。本品应用于淋病治疗中,细菌学清除率为85%~96%,疗效可靠。

2.4莫西沙星和吉米沙星

莫西沙星对抗革兰阳性球菌效果较好,对于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感染治疗效果较好,抗链球菌活性优于罗红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故治疗呼吸道感染效果较高。吉米沙星对抗厌氧菌效果较高,抗金葡球菌、黏膜炎莫拉菌活性极强,治疗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效果优于第三代药物。同时,对于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的肺炎患者,也可采用吉米沙星治疗。

3.不良反应分析

3.1光毒性反应

氟喹诺酮类药物光毒性反应与其母核8位上取代基有关,甲氧基被取代时光毒性较弱,而氟原子被取代时,光毒性最强,由此分析:莫西沙星光毒性较弱,司帕沙星光毒性极强(淘汰药物),而吉美沙星光毒性相对降低。临床使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多存在光毒性风险,因而用药期间应该尽量避免阳光或紫外线照射。

3.2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常见症状为头痛、失眠、乏力、躁动不安等,少见严重症状为精神病反应,如幻觉、抑郁、精神异常、焦虑等[3]。目前,临床文献报道显示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的药物主要有洛美沙星、氟罗沙星、氧氟沙星等,应注意脑神经损伤患者谨慎使用,癫痫患者禁止使用。

3.3胃肠系统反应及肝胆系统反应

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胃肠刺激作用,可导致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反应,但是氟喹诺酮类药物胃肠道反应略有下降,但仍是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对于胃溃疡等慢性溃疡性胃肠道疾病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增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该类患者需在用药前检查是否符合用药要求。氟喹诺酮类药物肝胆系统损害有所降低,但长期用药或大剂量用药后,肝脏损害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为药物性黄疸、转氨酶升高,与用药剂量、疗程密切相关[4]。

3.4其他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药物存在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出血性紫癜)、运动系统不良反应(肌腱损害,关节软骨损害)、循环系统不良反应(胸闷、血压升高、心慌)等,但发生率相对较低。考虑到儿童及青少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建议18岁以下儿童使用[5]。

4.小结

不良反应是制约喹诺酮药物使用的重要因素,虽然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与喹诺酮类要相似或略轻,临床用药安全性进一步提高,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其药物基本母核结构修饰研究,以控制其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张文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03):152-153.

[2]于继军,焦晓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8(01):57.

[3]蔡芸.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及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2(08):676.

[4]吉家兴,梅清华,姜晓杰等.我院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6(01):71.

[5]蔺以啟.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用药原则[J].中国医药科学,2012,5(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