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想象丰富形象———谈谈语文教学的古诗词阅读的想象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驰骋想象丰富形象———谈谈语文教学的古诗词阅读的想象问题

刘彬

刘彬

〔摘要〕创作有赖于想象,阅读也要靠想象。陆机在《文赋》中曾将作家的想象活动说成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古典诗词尤其强调言简意赅,言近旨远,言浅情深,我们在教学生阅读欣赏时,也就要从作品所提供的材料,通过想象去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使之成为更完整更生动的意境。

〔关键词〕驰骋想象丰富形象语文教学

1诗人的想象有时和读者的想象相合

读者的想象和诗人的想象相违的情况也是常见的。而一般地说,读者的想象与诗人的原想象是一致的,只有繁简之别,详略之异,精粗之分罢了。作品所提供的内容,给读者的想象做了方向和途径的规定。王朝闻说:“在艺术欣赏里,欣赏者关心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唤起什么样的联想、想象和幻想,就形象本身而论,是由其特定的重点所规定所控制的。”(《王朝闻文艺论集•适应为了征服》)作品内容的规定性和读者想象灵活性的结合,构成了鉴赏时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通常的想象思路有这些:

1.1类似联想。人们在阅读时,往往触发了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感情体验中与之相类似的材料,并调动这些材料来印证作品的内容,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会作品美的内蕴。

1.2接近联想。从诗出发,想象到与之相近的事物,有是时间接近,有是空间接近,有是事件接近。接近联想虽然所想象的内容与读的材料不相似,但既然有某种联系,也能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

1.3对立联想。矛盾对立方面有其同一性,人们在想象时,有时向它的对立方面反射,想象出与之完全相反的事物。

1.4哲理联想。这是一种由象到理、由此及彼的理性思维活动,这种想象不同于从形象到形象,而是抽象的、逻辑的推理。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一形一理”,即从诗所提供的一种形象,诗人自己并没有说理,而读者从中悟出了一种哲理。

2想象在阅读欣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展开想象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而促使想象的翅膀振翅翱翔的,除了要具有激情外,还在于知识的储蓄和生活的积累。如果知识贫乏,阅世很浅,那便很难找到与这相似、相近、相反、同理的材料,想象也就不易展开。在阅读一篇作品时,这些联想的方式也不只是单一的,而是同时并举或交错进行的,只是有时有倚轻倚重,为主为辅的不同罢了。按照诗词的表达规律,阅读时的想象还表现在如下方面。

以想象补充省语的内容。诗词的语句往往有着跳跃性,即句间可以省略一些内容。

我们阅读时就要给予补充,使之成为完整的情节或意境。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所以如此精炼,也就是作者省略去了一些情节:词人为什么那样嗜酒,竟至一夜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并未起身去看花园,那么她又是什么样的情态?她很是关心着园里的花木,急切地询问些什么?这此问题,词人尽在不言之中,让读者去想象。喝酒,是因为伤春。时届暮春,忽来雨疏风骤,词人耽心春老景残,便以酒解愁。问人,是因为迟起,因为残酒未消,懒于起身,又关心着“花落知多少”,便询问卷帘人。问话,关心海棠,从答话中可知。用“试问”,颇有担心后果不妙的味道。否定卷帘人“海棠依旧”的回答,“告之应是绿肥红瘦”,未见者比见者还真切,这是因为侍者对花事漫不经心,而词人虽然“浓睡”,实际上还在关心着“夜来风雨声”。通过想象,我们不仅如见词人慵起懒动的情态,且可窥见词人悼红惜春的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词意,把握主旨。

以想象构拟理语的意境。有些诗句以理趣见长,因其说理则形象便不具体,这便有待我们就其提供的内容展开想象,从而构拟出现与原意相合的意境。杜甫的《后游》:“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野润烟光薄,沙喧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其中的“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意思是美好的江山如象在等待我再度登临,繁茂的花柳自然没有一点私心,任人观赏。

从上述可见,阅读欣赏时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又离不开作品。诗词中的一个词语,一条线索,一个暗示,都是我们想象的契机。如果游离了创作时的具体环境和作品的全部内容,只是孤立地就诗句而想象,那便想人非非,不切诗意。“山色有无中”是句很好的诗,怎样来理解它呢?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三引《艺苑雌黄》说:“(欧阳修)送刘贡父守维扬(扬州),作长短句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平山堂望江左诸山甚近,或以谓永叔(欧阳修字)短视,故云‘山色有无中’,东坡笑之,因赋《快哉亭》,道其事云:‘长记平山堂上,剞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盖‘山色有无中’,非烟雨不能然也。”认为“山色有无中”,是近视的缘故,或因烟雨而造成的,都是离开了原作的整体臆想的。依据诗本身来想象,主要是隔着波光浩淼的江面看山,山象时隐时现时有时无,这是因为江面的阔、水气的蒸、波光的动造成的。这样来想象,山色有无中,便是一种幽淡飘逸的境界。

想象既然是阅读欣赏时的重要条件,那么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就成了我们提高鉴赏水平的重要方面。我们读古人奇思异想的诗词,一定要张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与诗人比翼齐飞,才能进入充满诗意美的艺术天地。

作者单位:广东北江实验学校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