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运用梁森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浅谈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运用梁森泉

梁森泉

梁森泉(广西岑溪市马路镇中心小学广西岑溪5432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作用,课堂气氛得到活跃。本文主要针对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9)01-0155-01

一、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特点

(一)平等性

教学中平等意识的缺失或表面化,必将导致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灌输式”教学。它的显著特征是: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细致地讲,学生虔诚地听;教师思考,学生被思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客体。这种缺乏平等性的教学是封闭的、呆板的教学。

(二)倾听性

所谓“倾听”,其实就是听者与说者双方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心理会话过程,也是一种思维过程与信息加工过程,它与记忆、思考、操作、联想、想象、分析、判断、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心理活动紧密相关,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和思想的领悟等内容。倾听是思维着的理解,听与理解是不可分割的。对“倾听”的漠视历来是非对话教学的突出特征,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力求让“说者的位置空缺”,并非师生都不说话,而是指没有人总把自己放在说者的位置上,也没有人能够成为权威,师生双方都拥有一种真诚倾听的意识,在倾听中言说,在言说中倾听。

(三)互动性

在最面广量大的日常教学中,其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单向和双向两种,即教师→学生、教师→←学生。以此为基础的课堂互动理论,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群体间的彼此影响,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限制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参与度,影响了学生学习创造力的发挥。这是教学中对来自学生的学习资源的忽视,以及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漠视,必将导致课堂教学效益的不尽人意。

二、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课始对话时——创设悬念情境,引发话语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悬念情境是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状态的情境。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好的悬念情境能点燃求知的火花,催生话欲,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因此,在对话教学起始时,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对话的热情。

(二)课中对话时——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在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复杂心理信息相互交流的过程,其中思维信息的交流是主要的活动形式。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找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和以往知识体系有密切关系的富有挑战性、探索性的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境生思,诱发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唤醒内部沉睡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促进认知和思维的发展。

(三)对话深入时——创设质疑情境,创新思维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而提出有一定思考性、创造性的问题。这是学生产生深层次思考,进而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方式。质疑情境就是教师有意创设故事、疑问、破绽等情境,以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性理解,直至创生新意义。课中对话在走向深入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关问题,为学生质疑营造情境,使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产生有价值的疑问,并由疑激思,以疑获知。有效地在对话中释疑解惑,获得思维、情感的充分发展。

三、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透视

(一)在对话生成上——拘泥预设,错失生成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预设的,新课改下的课堂既关注预设性目标也关注生成性目标,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则把生成性目标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它注重在完成基本预设目标基础之上,追求动态的生成性目标。但在实践中,面对学生出乎意料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教师往往拘泥于预设,缺失捕捉生成资源的敏锐性,未能及时根据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来随机生成,错失深度对话的精彩演绎。

(二)在师生关系上——交往平等,流于形式

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是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核心思想,只有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才有可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平等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是否每个学生都享有同样发展的机会,以及师生能否在对话中真正产生一种平等感。但在实践中,教师即使在心理上已经有意识地注意要和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行为上仍然放不下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表现出很牵强的平等,把“平等”局限在自己许可的范围以内,其实质是形式上的平等。譬如教师明明知道课上要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可实际教学中却仍然追求教学的按部就班,害怕真正“平等”下的对话会带来出乎意料和旁斜逸出,以至于自己不知所措。

(三)在对话方法上——刻求自主,丢弃讲授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与交流是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一个重要属性和特点。强调和实施对话也是新课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一个现实追求。但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刻意追求自主,而把讲授法片面理解成“灌输式”,与“对话式”对立起来,因此否定和丢弃教师必要的讲授。教学时也不敢使用讲授法,对学生的质疑缺失及时的讲解,致使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产生疑惑,影响学习效果。导致了“对话”教学的极端化,使对话流于肤浅,缺少深刻。

(四)在对话语言上——呆板生硬,缺少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的艺术,尤其是在倡导对话的小学数学课堂上。然而,教学中有些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指向不明、缺乏深度、单调乏味。形成只有对话形式,却无对话实质的假对话,它本身不具激励性或启智性,只有气氛的活跃而无思维的交锋,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深层次思维并无帮助,致使对话效率低下。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2]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

[3]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