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以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以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王新

王新(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目标。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围绕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汽车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建立了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二五”开始,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十二五”开始,恰逢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地位提升,这对胶东半岛职业教育是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烟台市在区域布局上适时出台了包括蓝色经济区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和高端生态经济区建设在内的三大战略,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抓住这一发展的大好时机,适时对烟台市周边产业布局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在上海通用汽车(烟台)公司周边有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500多家,这些行业恰好与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发展方向对口,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相关联,给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专业调整和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抓住这个发展的有利时机,及时了解这些企业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办学特点,把培养目标适时调整到适应当地行业发展需要的轨道上,加强了汽车制造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与当地经济建设相适应。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需求

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结合自身汽车专业优势,提出了基于山东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下的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做大做强汽车制造专业,以汽车制造为龙头,通过内部细化逐步形成了汽车制造技术、汽车装配技术、汽车修理技术、汽车涂装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整形技术、汽车检测技术骨干专业群。同时加强了机械制造、数控专业、模具专业的建设力度,以适应烟台市周边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对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作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和完善,更好地满足半岛蓝色经济区、半岛制造业基地需要,培养了大量半岛蓝色经济区、半岛制造业基地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岗位技术要求

在进行岗位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汽车制造专业制订了基于工学结合的“1+1+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1年”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开展企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第二阶段:“1年”为专业领域课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开设专业领域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和“模块化”的教学方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能力培养。第三阶段:“0.5年”为岗位能力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由“双师型”专业教师任教,“工学结合”进行生产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第四阶段:“0.5年”为顶岗实习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实习教学结束后根据考核结果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由企业和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进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且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合格人才,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岗位课程体系——工学结合

根据汽车制造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及汽车零部件岗位制造任职要求,结合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学院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加强岗位课程体系建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确定毕业生的素质、知识、能力结构。在“1+1+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制定出了具体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在素质方面达到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化情操、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在知识方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具有再学习的潜力;在能力方面具备从事本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能力。学校根据上述标准进行课程设置与课程改革,建立了系统的岗位课程体系。

四、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既能体现职业学校教育价值观又能提高学生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活动。这种模式重视学生的情操熏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为学生提前熟悉社会工作、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创造了条件,缩短了走上社会后的适应时间,是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价值的主要途径。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建设与运行方式,不仅可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训条件,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力,而且可为企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同时也可为企业进行员工职业岗位培训。以企业岗位需要为目标建设实训基地,依靠企业拓宽实训资金、设备、人员的来源和渠道,建立满足实践能力、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训练体系,是职业院校长足发展的关键。学院主动与企业加强合作,以企业岗位需要为基准,让企业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就能感受到企业的文化理念,消除学生对企业工作环境和设备的陌生感,实现学生实训环境与未来职业环境的“零距离”。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要积极开辟校外顶岗实习基地,选择具有发展潜能的企业进行合作,寻求长效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能够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我院汽车专业先后与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东岳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山东上汽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烟台)有限公司、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二十多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真正做到了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双赢,“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

五、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

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关键;调整师资结构,提升教学能力,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校的创新能力,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最终目的。要提高教师的新技术和高技能能力,首先要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在实践中增长现代产业的知识和能力,其次要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成为掌握高新技术和知识的工程师。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就一定会生动活泼,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学院每年会派出一部分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经过几年的努力,使专业教师真正成为了“双师型”教师。同时应在行业协会与企业中选择一些资深兼职教师、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培训专家,组建一支专门的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克服职业院校教师闭门造车的现象,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过程,派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兼课,特别是对实践课程进行指导,从而形成实训基地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林少群关于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0,(12)。

[2]唐永泽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课题项目:烟台市职业教育科研“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建设特色专业群及课程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以汽车工业职教集团为例》(立项批号:1106FS01)。主持人:柳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