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 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王冬云

黑龙江省伊春市西林区人民医院(153025)王冬云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显微结构改变,导致骨脆性增加及继发骨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发生于老年妇女的常见疾病。目前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女性由于生理上的特殊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特别在绝经后明显高于男性,绝经后妇女可高达25%~50%。由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日益增多,加强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并学会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绝经骨质疏松症妇女保健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常见病,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继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系统性骨骼疾病。病理特点是骨矿含量和骨基质成分比例减少,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和变细。骨质疏松的后果是骨折,以及骨折引起的腰背疼痛、骨骼变形及合并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虽然40~50岁以后,男女都会出现骨矿含量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但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使骨量丢失明显高于男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女性绝经后易发生骨质疏松的原因。随着女性寿命的不断延长,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已引起世界的关注。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I型骨质疏松症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与绝经后雌激素缺乏有关。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表现为骨量迅速丢失,骨松质丢失更明显。骨折多发生在以骨松质为主的椎体、股骨上端及桡骨远端。

II型骨质疏松症又称“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要与年龄老化有关,一般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表现为骨量缓慢丢失,骨松质与骨密度丢失速度大致相同。70岁以上妇女的骨质疏松症包括了绝经和增龄两个因素的影响。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除了绝经或年龄以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如性腺功能不足,内分泌功能障碍性疾病,胃、肠、肝和肾功能障碍,运动量长期较少,过分挑食造成的钙摄入不足及长期使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等。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学】

骨组织通过不断地进行骨吸收与骨形成进行代谢更新,这一过程称为“骨重建”。它的发生过程为:被激活的破骨细胞使小梁骨表面产生吸收窝,此后单核细胞取代多核细胞,使吸收腔变光滑,继而沉积一层胶合物,成骨细胞则进入吸收腔的表面合成类骨质,故骨形成量取决于成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此后钙沉着于骨基质上,使新生骨变成为成熟骨。骨重建包括骨吸收、骨形成和静止阶段。在生长发育时期,骨重建的特点是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矿含量不断增加,骨骼变长,增粗,30~35岁时骨量达峰值,形成骨峰值(fpeakbonemass,PBM),其后骨吸收与骨形成相等,骨量保持不变。进入围绝经期后,骨吸收与骨形成均加速,称骨“转换(boneturnover)加速”,其特点是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量丢失。绝经后骨转换进一步加速,骨量丢失增加,同时成骨细胞功能减弱,以致骨形成量不足以补充已吸收的骨量,因此,骨转换越快,即骨重建单位越多,骨丢失越多。骨量的不断丢失使骨小梁逐渐变细,甚至断裂,形成骨质疏松症。

对于绝经后骨质丢失的原因,较多的报道认为主要是绝经后雌激素的缺乏。但由于雌激素缺乏是绝经后妇女的一个共同特征,而个体骨质及发生骨折的情况并不相同,因此推论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多种影响因素。

【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是一种隐匿发生的疾病,早期多无症状,一般在绝经后5~10年出现症状,一旦出现疼痛.、驼背或身材变矮,说明已经发生了骨折。

(1)疼痛

为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其原因是骨小梁及皮质骨的吸收、破坏导致全身疼痛,以急慢性腰背痛最为常见,其次是髋骨、四肢痛,下肢腓肠肌痉挛性疼痛。

(2)身材变矮

脊柱椎体主要由松质骨组成,当其骨量丢失、疏松而脆弱的椎体受压时,导致椎体压缩变形,身材逐渐矮小。

(3)呼吸系统障碍

骨质疏松症致脊柱侧弯、后突、胸廓畸形等,可引起多个脏器功能的变化,以呼吸系统的变化尤为突出。

【预防与治疗】

(1)预防

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也较高。一旦出现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只能减缓或终止骨丢失,不能使已发生病理改变的骨小梁结构恢复正常。因此,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骨质疏松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和有效。

1)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即从青少年开始,在骨量形成高峰之前,以利于提高骨峰值;二级预防是在骨高峰形成以后,以延缓骨量减少的速度,控制骨质疏松的进展;三级预防是在骨质疏松形成之后,防止发生骨折等并发症。因些,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应从出生后直至生命的终止。

2)预防措施。提高骨峰值骨量和减少骨丢失率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①提高骨峰值。自儿童期开始,注意合理的膳食搭配,摄入足够量的钙、蛋白质和微量元素锌、镁等;坚持户外运动,适度的负重运动如散步、爬山、跳舞等最有利于骨骼发育和骨量增加,户外运动还可增加维生素D的合成;避免不良习惯,如饮酒、吸烟、喝浓咖啡等。

②减少骨丢失率。目前,临床上常用骨吸收抑制剂主要有以下几种:

a.雌激素。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可以减少骨丢失,同时对围绝经期征候群、泌尿生殖道萎缩等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因此雌激素是首选药物。有不少学者认为应该尽早、长期的应用雌激素。雌激素应用的剂量与疗效有明显的关系,由于雌激素的副反应也与剂量有关,因此,应采用最低的有效剂量:结合雌激素0.625mg/d、雌二醇2mg/d、戊酸雌二醇2mg/d、雌二醇凝胶(1.5~3)mg/d、雌二醇贴片0.05rag/d、利维爱2.5mg/d、炔雌醇0.025mg/d。目前尚缺乏雌激素治疗的长期前瞻性研究资料。

b.孕激素。临床观察发现,有雌激素禁忌症的妇女,长期服用孕激素后,骨丢失率减慢,说明孕激素有抑制骨吸收的作用,但动物实验尚未证实,也缺乏长期前瞻性研究资料。应用雌激素时联合孕激素效果优于单一应用雌激素。

c.降钙素。抑制骨吸收,并有中枢镇痛作用,能缓解骨的疼痛。由于价格较昂贵,主要用于骨折或骨疼痛者。

d.钙剂。人体的血钙要维持一定的平衡,当血钙下降时,即从人体的钙库——骨骼中提取钙,骨钙不足则骨矿化不足,骨密度下降。因此补充足够的钙可以预防骨丢失和骨折的发生。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建议,妇女绝经后每天应摄入l500mg的钙,如果加服雌激素者每天应摄入1000mg的钙,大于65岁的妇女每天应摄入1500mg~2000mg的钙。钙的来源应以食物为主,其中以乳制品含钙量最高,如l00ml的牛奶中含l00mg的钙。食物不足的部分可以给予钙剂补充,目前钙制剂产品较多,在选择的时候应选用含钙量高的钙制剂以减少服用药量。补钙时加用适量的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钙吸收。在补钙时应注意,患有高钙血症、高尿钙性肾结石、类肉瘤疾病和服用药物量维生素D时应禁止补钙。

(2)治疗

出现骨质疏松症后,治疗的目的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应采取以上措施,减少骨量丢失。

参考文献

1.陈建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护理[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0)

2.于怀江.陈萍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期刊论文]-地方病通报2006(4)

3.陈少华.廖凤莲女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及健康教育[期刊论文]-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