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1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钟辉耀

钟辉耀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儿科012000)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使用单磷酸阿糖腺苷5mg/(kg•d)治疗,对照组使用利巴韦林10mg/(kg•d)治疗,分别观察退热的平均时间和疱疹好转时间以及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体温恢复、疱疹消退用时短、病儿饮食好转快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在治疗病儿疱疹性咽峡炎方面,能缩短症状和体征消失的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单磷酸阿糖腺苷;利巴韦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215-02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这种疾病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A10型引起的一种变异的疱疹性咽峡炎。目前还没有针对这种疾病的特效药物[1],大多数医生还都是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利巴韦林大多集中于红细胞内,能够到达呼吸道表面的成分浓度较低,且对血液和肝脏有一定损害[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82例,都符合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3],体温38.5~40℃,流涎、厌食、精神差,进食或哺乳时哭闹、呕吐等。查体:咽部充血,咽腭弓、上腭及颊部有2~4mm大小的疱疹,其周围的颜色为红晕,破溃后发生小溃疡,婴幼儿有明显的流涎症状,年长病儿自诉咽喉疼痛。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病儿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增高明显。所有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47.7个月;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6.8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0.1g,海南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10m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注射液(上海现代哈森药业有限公司)10~15mg/k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2组患儿液体滴速30滴/min,连续3~5d。同时辅以复方鱼腥草糖浆口服,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部分不退热给予对症治疗,对年龄小且拒食者加用能量合剂等支持治疗。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1.3%、92.7%,高于对照组的42.6%、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不良反应

治疗组疱疹破溃为溃疡5例,对照组疱疹破溃为溃疡15例,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单磷酸阿糖腺苷作为第一代核苷类似物,为嘌呤核苷类衍生物,既是病毒多聚酶活性抑制剂,又是病毒DNA合成终止剂,能够双重抑制病毒的复制,有效地抗病毒。利巴韦林为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可以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的生长,但对宿主细胞产生毒性反应,如果使用时间较长,则有致畸、免疫抑制、骨髓抑制等多种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疱疹性咽峡炎病儿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后热退平均时间及疱疹好转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没有明显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有助于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减轻病儿痛苦。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5.

[2]党滨,杨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炎136例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1999,35(4):269.

[3]胡亚美,将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7-1175.

[4]胡国强.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对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8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