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舌诊论治糖尿病

/ 2

浅谈舌诊论治糖尿病

张丹

张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中图分类号】R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082-02

【关键词】糖尿病舌诊

糖尿病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称为“消渴”。是一组以慢性血液中的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心脏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

糖尿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一个难题。笔者在临床过程中,运用中医理论辨舌论治,采用中药治疗各型糖尿病,临床效果颇佳。

舌诊在中医辨证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脏腑的虚实反映在舌质,而病邪的深浅及胃气的存亡多反映在舌苔。糖尿病相当于消渴症,其病性从实热到虚实夹杂。久病阴损及阳都可以从舌质、舌苔进行辨证。临证再参合其他病征,即可审定脏腑气血、津液的病变,兹就笔者辨舌论治糖尿病的心得浅述如下。

1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欠润

孙某,女,45岁,1年前就诊。形体瘦,周身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口干欲饮,饮食量较大。大便稀溏,1日3次。月经先期量较多,经期较长。检查:血糖18.7mmol/L,尿糖+4,舌淡边有齿痕,苔白少津(欠润),脉细数无力。诊为脏腑虚弱,脾失健运,谷气下泄。治宜健脾益气,生滓止渴。方用:黄芪30g、党参20g、白术30g、苍术20g、茯苓20g、山药20g、知母20g、花粉20g、葛根20g。5剂后,便次减少,饮水量减少.饮食正常,仍觉乏力少神,效不更方,凋治月余,血糖趋于正常。

讨论:本例患者形体瘦弱,气血虚赢,精亏液竭,而发为消渴。舌淡为气血虚弱,血不荣舌;舌边有齿痕乃脾失健运,湿邪淤阻于舌,故在治疗中以健脾益气,生津止渴为法终获良效。

2舌光红少苔,舌质有裂纹

李某,男,68岁,2年前就诊。口渴尿量多,尿混浊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呜,颜面潮红,食量大,大便干燥。血糖13.5mmol/L,尿糖+4。舌光红少苔,中有裂纹,脉细数。此属肝肾阴虚.阴精亏耗于下,肝阳独亢于上。治宜滋水涵木,益精补血,润燥止渴。方用:生地30g、熟地30g、萸肉15g、山药30g、茯苓30g、丹皮20g、麦冬20g、石斛30g、杞果30g、火麻仁30g、龟板15g、五味子30g、乌梅20g、石决明20g。5剂后,口渴明显减轻,头晕耳鸣已消失,二便通利。继服5剂,诸症好转,查血糖7.2mmol/L,尿糖正常。

讨论:本例舌光红少苔,质有裂纹,此属精血伤耗过深,津液内耗之象,故以补阴虚之六味地黄汤滋阴潜阳,加味治疗,辨证准确,药到病除。

3舌质暗红。苔白厚腻。舌根部灰黑

毕某,男,46岁,2003年就诊。半个月以来,饮水量较大,而口干燥而欲饮,小便量多,夜间重,大便秘结,胃中嘈杂,食量较大。查:血糖17.5mmol/L,舌质暗红.苔白腻较厚,舌根部黑,脉弦滑。此属胃火炽盛,肠燥伤滓。治宜清热泻火.养阴生津。

方用:石膏30g、知母30g、生地30g、麦冬30g、花粉30g、石斛20g、丹皮20g、玄参30g、元芩15g、乌梅20g、栀子15g。

上方5剂后,舌苔薄腻,饮水少,口渴减轻,饮食量正常。效不更方,15剂后,自觉症状好转,复查血糖7mmol/L,临床治愈。

4舌质暗淡,苔白而干

李某,女,75岁,2005年就诊。口干渴,尿频,尿混浊如膏脂,面色黎黑,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形寒惧冷。查血糖15.8mmol/L,舌质暗淡,舌苔白而燥,脉沉细无力。此为病久伤肾,下元不固,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治宜温阳滋肾补肾,泌别清浊。

方用:萆薢20g、车前子20g、熟地20g、萸肉20g、山药20g、杞果30g、茯苓30g、肉桂10g、附子5g、玉竹20g、知母20g、五味子20g。5剂后诸症好转,又服lO剂,查血糖6.8mmol/L。

讨论:本例舌质暗,苔白而干,说明病久人肾,真阴亏耗,损及真阳,导致阴阳两亏,治以温补肾阳,养阴补血,泌别清浊。今方阴阳双补,阴中求阳,使阴得阳升,才会泉源不竭。

5舌质红,舌苔黄腻

邵某,男。30岁,2004年6月就诊。口渴喜饮.近2个月来明显消瘦,经常感觉中脘嘈杂痞闷,口中秽臭,大便溏泻,小便量多且黄赤。血糖14.0mmol/L。症属脾虚生湿,郁久化热。治疗以清热化湿为主。方用:知母30g、苍术30g、白术20g、茯苓20g、土苓20g、黄柏15g、藿香20g、木香10g、山药20g、泽泻15g。5剂后症状减轻,舌质淡红。舌苔之黄腻苔已渐少。继以上方加生地30g、玄参20g,继服lO剂,症状消失,复查血糖6.2mmol/L。

讨论:本例脾虚失健运,导致湿邪郁外化热,舌红苔黄腻乃湿邪郁久化热之征象,故采用清热化湿健脾之法,而收显效。

总结:以上病例。为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摘录出有代表性的个案及治疗心得。由于水平受限,望同道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在借鉴的同时不断地修改及完善,为攻克医学界的难题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