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探讨

田甜

(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200436)

【摘要】目的:探讨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予以精神科的常规护理,实验组(35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品质和症状变化。结果:护理后两组的幸福进取者问卷(HEIQ)评分均提高(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均降低(P<0.0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中,更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品质,促进症状的好转。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论;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3-0168-02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并具有病情严重、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负担[1]。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为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认知功能的异常,因此多数患者伴有自卑、绝望等消极情绪,可影响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和治疗效果[2],因此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如何促进其心理的转变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医院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探讨在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以SPSS19.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0~70岁,平均(51.3±6.5)岁,病程3~40个月,平均(16.5±4.0)个月。实验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0~71岁,平均(51.0±6.0)岁,病程3~42个月,平均(17.0±4.0)个月。两组的上述资料具有良好的均衡性,可进行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精神科的常规康复护理:加强对患者的监护,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组织参加简单的娱乐活动等。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内容如下:

(1)满足积极体验感:组织患者参加积极体验感活动,如每周以“我做过最拿手的事情”、“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我处理过的最困难的事情”等为主题,举办演讲活动,邀请患者参加,并上台发言。同时举办一些绘画、唱歌比赛等易于完成的活动,对于完成任务者予以奖励和夸赞,满足患者的积极体验感。

(2)积极情感体验:邀请患者参加“人生的意义”、“感恩生活”等主题的讲座或读书活动,并定期组织患者观看情景心理剧、激励人生方面的电影,或实施团里心理建设小游戏活动,引导患者产生积极、正面的心理,帮助患者建立对生活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1)对比护理前后的心理品质。以幸福进取者问卷(HEIQ)评价护理前后的心理品质,该问卷包含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标管理、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学习成长6个维度,共3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法,总分30~150分,分数越高为心理品质越好。

(2)对比护理前后的症状变化。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价两组护理前后的症状变化,共包括30个项目,评分范围18~126分,分数越低为精神症状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比较为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品质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HEI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提高(P<0.05),两组比较实验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心理品质比较(x-±s,分)

2.2症状变化

护理后实验组BPRS评分(33.35±5.01)分,低于护理前的(50.32±6.30)分(t=12.473,P=0.000);护理后对照组BPRS评分(40.35±5.00)分,低于护理前的(50.35±6.50)分(t=7.214,P=0.000)。两组护理前的BPRS评分差异不显著(t=0.020,P=0.984),护理后实验组更低(t=5.851,P=0.000)。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已经接受过系统的治疗,其症状处于稳定的状态,基本恢复对周围的认知和判断,在此阶段患者的心理比较脆弱、情绪控制能力差,且病情极易复发,另外治疗阶段患者长期处于医院的密闭环境中,与外界的交流较少,与医务人员的交流对其认知和心理状态的重建有重要意义[3]。因此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期对其予以积极的心理支持对于促进患者恢复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中显示护理后两组的HEIQ评分均提高,BPRS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品质和症状有重要作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在于满足个体的积极体验感,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对待未来持乐观和希望的态度。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通过组织积极体验感活动,并制定一些易于满足的小目标,以满足患者的积极体验感,并组织参加具有积极、正面心理建设作用的活动,帮助患者建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从而提高其心理品质,更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4]。

综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不仅有利改善患者的心理品质,还可促进其症状的恢复。

【参考文献】

[1]范瑜,鲜玉霞,李娜,等.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价值[J].海南医学,2016,27(2):342-344.

[2]杨秀丽,程芳娜.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10):69-70.

[3]张诗毅,陈伟菊.积极心理学在脑卒中病人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8,32(13):2023-2026.

[4]陈宇,冯俊,杨楠,等.积极心理学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8,30(7):1069-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