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放飞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1

和谐课堂,放飞思维

于晓伟

于晓伟山东省烟台栖霞市庄园中学26530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创造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放飞思维,作为教师就需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去探索、思考和发现。和谐性语文课堂绝非一日就能形成,它是学生与老师长期课堂教学交流、交往、合作的精神产物。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注意某些外部因素的衔接及提高教师个人专业水平,更新教育思想、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师生情感的衔接

在一个新集体产生初期或陌生班级的交接期,要注意师生情感的衔接。

1.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特别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定势效应”。在第一次师生见面时,作为语文老师,吸引学生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热情、外在漂亮的口语,更需要教学的智慧、巧妙的方法去捕捉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学生初学语文之时我并不急于向学生介绍语文的学习方法、要求,而是耐心地与学生朗读喜欢的经典的诗歌、文言文、散文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学生就会打消“学语文难”的顾虑,从而树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无疑能促使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谐课堂的构建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紧密联系。

1.教师要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观念。只有当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才会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才会努力去克服,才会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才能在平凡而伟大的教书育人中寻找到人生的价值。

2.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吸引人、感召人、引导人的力量源泉。教师的道德品质应该是优秀的,因为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是最有威望、最令人尊敬的。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决不能马马虎虎、潦草行事。

3.要有宽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朗读水平要高,这是教好语文的先决条件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满足于现有知识和学历,要不断“充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4.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语文教师如果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懂得且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不是随意便能获得的,也决不是今天获得明天又可能失掉的东西,而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教师必须非常熟悉语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把它们灵活、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5.要讲究语言艺术。语文教师讲课的语言应该准确简明,富有示范性;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感;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点拨启发,富有激励性;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这样的老师上课才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三、赏识教育的推广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双向活动的主要条件。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赏识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更好、更健康地树立个人的信念与意志。

赏识教育的推广有益于保护孩子成长的天赋,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师:要爱满天下。他说:“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欣赏每位学生的长处,肯定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排除学生学习心理上的焦虑与挫折感,处处体现关心、体贴与平等。

四、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而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增大,他们往往因为组织不好而放弃回答的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其实,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一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增加发散性思维的成分……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自由,才有可能对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另外,教师调动学生思考的空间,也体现在知识上给学生留出空白。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或许能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课外,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去寻找、去发现。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