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历史学习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历史学习能力

吴雅宏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215000

摘要:古人云:“左图右史”,历史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演绎和发展的,很多教师重视学生“时”的能力的培养,忽视历史空间思维,忽视对“图”的应用。本文试从如何以“图”为线索,讲好历史,如何“做”好图,如何教学生用“图”三个方面探讨历史教师如何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空间概念剪裁读图

要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时间和空间,历史在时间中演变,同时也是在一定的历史空间中演绎。历史空间是历史演出的舞台,因而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是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

要完整地理解历史,就要懂得当时的地理,需要借助历史地图。与文字的表现形式相比,历史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的空间状态方面有简洁、直观的特征,古人云:“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这说明在历史教学中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一样重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时间概念,而忽视空间思维的发展,本文试讨论如何充分发挥历史地图的长处,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一、以地图为线索,“讲”地图

1.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概念。

上历史课,很多教师习惯于以历史时间为线索,然而很多历史事件如果单纯以时间为线索,过程复杂,头绪多,难以讲清。但如果以地理空间的变换为线索来讲述,反而能够使学生更有条理地梳理知识,掌握历史事件的全貌。

如在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时,本课涉及的历史事件多,头绪杂,很不好讲,但是将本课的几个大事以清朝疆域版图的几个方向为线索来讲,将本课的知识连成一条线,学生更容易接受:

再如长征一课笔者尝试以长征路线图为线索,配合毛泽东的《长征》诗讲述,让学生回顾长征的艰辛历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设计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让学生们课后自己动手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并参照《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一图,绘制出一幅沿着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重走长征路”的旅游地图;再让他们按照这幅旅游地图,把与长征有关的重要地点、战役、会议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写下来,并适当让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

2.注意地图与历史史实之间的纵横比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时间和空间都在变化,而教师和学生往往重视的是时间的变化,忽略了空间的变化。

事实上历史事件的变化,有时间上的因果联系,也有空间上的因果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上的因果联系,同时要让学生将地图进行纵横对比,尝试从空间中挖掘历史事件的真相,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比较《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等图,提示学生观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有何特点,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辟通商口岸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步步深入。从而使学生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又如,比较《清前期的疆域图》与《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学生不难发现版图存在的差异,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既达到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妙用裁剪“做”地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常我们用的多媒体课件中地图往往一闪而过,有时要翻来覆去地使用几遍,弄得学生眼花缭乱,这时如果能有一幅历史挂图在旁边则会事半功倍。

如何绘出一张质量好的历史地图昵,笔者提供一种比较好操作的方法:

1.制版:将书上的地图描在玻璃或明胶片上,或者用扫描仪、数码相机、视频头等电子工具扫描将地图制作成电子作品。

2.放大:将上得到的地图通过光学投影仪或电子投影仪放大,在屏幕处贴上白纸,描出地图的主要轮廓。

3.剪裁、上色: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地图放大,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大,重要的是要将地图合理剪裁,教学挂图不应该太复杂,内容不要太多,应简单明了,主题突出。在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的主要目标,同时,过于复杂的地图,过多的读图目标,也增加了读图难度,而且不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因此设计地图的第一原则就是删繁就简,可要可不要的信息不要留在地图上,最好是先出示给学生的只是母图,只有轮廓,本课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制作成活动的纸条,上课时边讲边贴;条件好的可以将母图贴在薄铁皮上,将活动的纸条粘上磁条,取贴都比较方便。

其次,要醒目,在着色的时候重要的线条、地点用醒目的颜色突出,非重要的因素淡化处理。

再者,要使地图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不能只挂在那里,充当摆设。

例如,笔者在设计《长征路线图》时,将起点、四渡赤水、过大渡河、过雪山、草地等重要历史事件做成纸条,让学生贴一贴,使学生了解长征的过程;有意让学生数一数,长征经过了哪些省?使学生理解长征的艰苦卓绝。

再如,绘制战国七雄的形式图时,将七雄的名称做成纸条,讲课时,边讲边将七雄的名称贴到地图上,复习时,让学生自己上台贴。使学生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

三、“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用”地图

1.教会学生读不同类型的地图。

不同类型的地图信息的侧重点不同,读图的要点也不一样,首先要教学生会读不同的地图。如:

(1)疆域图:要掌握国家、政权和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域四周边界及范围,包括课文提及的重要行政区划建置。

(2)形势图:对不同的形势图要注意观察和分析,根据其反映的主题确定掌握的侧重点。

(3)路线图:这是对历史活动的一种动态表示。对于进军路线图(如陈胜吴广起义),要掌握主力一方经过的重要地点、重要战场和涉及范围;对于交通路线图(如元朝的对外交往),则须搞清陆路、水路交通线的起止点(包括经过的重要海洋),涉及的主要城市和国家等。

(4)分布图: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地图,在对全貌有一个基本认识的前提下,要注意结合课文记住典型的物产分布地,留心它们与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并关注由此反映的历史现象。

(5)河流水利图:如《隋运河图》、《元朝的漕运图》,要搞清组成运河的各段名称以及起始点连接的重要城市。《关中水利图》则要求掌握重要水利工程的名称、位置及其连接的河流等。

(6)城市平面图:大多是古代史上一些著名城市的建筑布局图。对于这类图,首先搞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要掌握城市的特色和历史地位。以西汉长安城为例,在布局上,宫殿占据城市的大部分面积,“市”很小,而且位于城市的边缘:唐长安城较之西汉,宫殿比例缩小,“市“移至城市中心区,且“市”与“坊”界线分明。挖掘城市布局的特点,有助于了解经济发展给城市功能带来的变化。

2.教会学生用图的步骤。

(1)读。读图是指从地图上获取各种相关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范围、分布等信息,以达到以图知史的目的,其中读图顺序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本人在教学中严格坚持按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的顺序阅读地图,收效明显。

因为图名代表着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先读图名有着开门见山、排除干扰、直奔主题的指导意义;图例是一幅图中地理事物的象征,阅读和熟记重要的图例,是轻松获知图中信息的基础;然后再读正图就显得较为轻松、事半功倍。

读正图时一般要根据地图本身揭示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①按历史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读,这种方法适合阅读各种战争形势图。

②按历史事物的空间顺序读,适合于阅读表达历史事物的空间顺序。如《隋运河图》、《元漕运图》等。

(2)划。一幅地图,为使其具有完整性、全面性,往往有着较多的地理事物,但对学生来说有点纷乱繁杂、抓不住重点的感觉。

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删繁就简,有意识地勾划出较为重要的事物名称并掌握它们的位置。如战争形势图中要勾划出战争爆发、关键的战役、转折点,结束等相关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疆域图则重点勾勒都城、东、南、西、北四至位置以及重大行政区划的标志或变革的地方。

如在“唐朝的民族关系”一课中以唐疆域图为中心,让学生划出唐朝疆域的四至,理解“唐朝疆域空前广大”,划出黑水、安北、安西都护府、吐蕃等地名,让学生理解唐朝政府是如何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和联系的。

(3)摹。有意识地让学生临摹地图,当然这个“摹”不同于地理学科,不过分要求地理尺寸比例的十分精确,只要做到“神”似即可,甚至可以进一步将地图简化、抽象。

(4)析。析图就是让学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挖掘出一些隐性信息,以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善于用显性信息分析挖掘隐性信息,提炼信息从而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空间上的变化和转移对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活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历史空间的转变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如上文提到的比较中国近代版图的变化、列强开设通商口岸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从隋大运河的开凿分析如何影响当时的经济文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等。析图是读图的中心环节,关键是让学生开动脑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转。转就是地图教学过程中的图文相互转换。

①文转图:将课文中的文字信息变为图表形式。这是新授中常用的手法,主要让学生能够以图为中心,将本课的知识表示在图上。并将简化或者抽象的图记住。

②图转文:将图中的信息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或表格总结出来,这主要在复习时用,将学生记住的图画出来,让学生说出图所表示的含义或者能够揭示的历史现象及其规律。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地图和文字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地图直观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突出的优势,以图为中心,将零散的历史知识用“图”这根线穿起来,让图成为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思维能力、真正理解历史、应用历史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