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伊马替尼致过敏性休克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过敏性休克1例

闫俊丽贺会江李向平

(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肿瘤医院河南洛阳471031)

【摘要】甲磺酸伊马替尼属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Bcr-AbI阳性细胞系细胞,ph染色阳性的慢粒和急淋患者的新鲜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该药不良反应较多,常有水潴留、肝脏毒性、中性粒减少以及皮肤反应等。该药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临床罕见,国内外较少报道,本文对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的个例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期临床应用所借鉴。

【关键词】过敏性休克;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077-0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6岁,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自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2014年2月于当地医院行小肠间质瘤手术治疗。2014年6月发现肝内多发直径约2~3cm转移灶,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印度产,批号不详)靶向药物治疗,严格按照医嘱服药1月后因全身浮肿伴皮疹、心悸不适症状明显,改间断口服治疗,为2至3天1次,每次400mg,不良反应减轻,能耐受。但2014年9月初复查上腹部MRI检查见肝转移瘤明显增大,最大约5×6×6cmm。2014年9月20日改口服诺华制药(瑞士)有限公司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规格100mg/片,遵嘱正常进餐后12:00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服药后约40分钟,患者开始出现心悸、胸闷,初症状轻,自行开车持续约I6分钟到我院,服药后约1小时,心悸、胸闷明显加重,并烦躁、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测血压70/45mmHg,心律98次/分,SPO275%,心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即予休克体位,低流量吸氧,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1mg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静脉注射,苯海拉明注射液20mg肌肉注射液后观察3分钟症状改善不明显,测血压70/50mmHg,予即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100mg+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维生素C注射液3.0,用药后约10分钟患者症状渐缓解,SPO298%,监测血压110/70mmHg。症状缓解后复查心脏彩色B超检提示左室舒张、收缩功能正常(EF65%)血流未见异常。查血常规、肝功、肾功能正常。

后该患者于2014年9月底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住院治疗,在给予心电监护、大剂量激素(地塞米松)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抗过敏药物保驾同时,再次口服原诺华制药(瑞士)有限公司产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初小剂量10mg/天,后观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逐渐递加剂量。在剂量增至300mg/d后,患者再次出现全身皮肤瘙痒、浮肿、结膜充血、结膜水肿、剥脱性皮炎不良反应,继续积极抗过敏药物治疗,同时缓慢递增药物剂量至足量(400mg/天),治疗持续4周,皮肤瘙痒、颜面浮肿、结膜充血、结膜水肿、剥脱性皮炎不良反应明显好转,2014年11月复查上腹部MRI检查见肝肿瘤明显缩小,后转我院继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同时激素逐渐减量,后改口服维生素C注射、西替利嗪片、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抗过敏治疗1月余,全身皮肤瘙痒、颜面浮肿、结膜充血、结膜水肿症状缓解,剥脱性皮炎痊愈,逐渐停抗过敏治疗。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复查肝肿瘤基本消失。

2.讨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与ATP竞争性结合酪氨酸激酶催化部位的核苷酸结合位点,阻止磷酸集团从三磷酸腺苷向蛋白质底物转移,从而导致细胞增殖受抑制,诱导细胞调亡[1]。因其不良反应较轻,有效率高,口服方便,病人易耐受等特点治疗,在临床用于胃肠间质瘤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据文献报道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以及全血细胞减少,并有轻度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头痛,肌痛,及皮疹,液体潴留、水肿,罕见严重水肿[2,3],如胸腔积液、腹水、肺水肿和快速体重增加等,偶见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出血,常见毒副反应多为1~2级。有文献报道出现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功能障碍,这些患者大部分有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病史[4]。此外,药物导致的皮肤反应也是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多以温和的皮肤反应为主要表现,但较为严重的症状如剥脱性皮炎、多形皮肤红斑药疹等也偶见报道[5,6]。

作为一种分子靶向药物,在国内,甲磺酸伊马替尼于2002年4月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以及慢性髓系白血病,由于该药物可选择性抑制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肿瘤细胞增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其死亡,因此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迅速成为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线用药。但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陆续报道该药物的不良反应[7],但过敏性休克较少发生。在本例中,该患者2014年9月20日因小肠间质瘤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服药前后未使用其他可疑致过敏药物、食物,无可疑过敏物品接触史,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后出现烦躁、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微循环灌注不足休克表现,积极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后症状缓解,二者之间具有较为明确的相关性,因此诊断甲磺酸伊马替尼致过敏性休克明确。

患者初在服用印度产甲磺酸伊马替尼出现轻度过敏反应,服用瑞士产甲磺酸伊马替尼后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甲磺酸伊马替尼研究结果提示[8],引起过敏性休克与PDGF受体基因无关联,其机制不明,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类过敏反应、迟发性过敏反应以及抗原-抗体反应等,具体发生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鉴于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有出现严重过敏性休克可能,可导致患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循坏不足以及继发感染等危及生命的现象,故建议对首次服药患者在院观察24小时,备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以积极抢救,避免严重不良后果,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小磊,魏元东,宗恒等.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毒副作用的深化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6(5):437-440.

[2]王昱,钟捷.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对策[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30(2):93-95+106.

[3]谢周涛,李德秀.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医药导报,2011,30(7):963-964.

[4]陈文举,宋金森,姚惠凤等.甲磺酸伊马替尼致过敏性休克1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21):1778-1779.

[5]胡荣毅,黄萌,周小勇等.甲磺酸伊马替尼致严重剥脱性皮炎1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5,24(5):315-316.

[6]权哲,曾义斌,干慧慧等.甲磺酸伊马替尼致皮肤多形红斑药疹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28(11):1163-1193.

[7]石岭,王运律.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引起男性乳房女性化1例报道[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5,28(1):69-70.

[8]吴洪斌,陆益,陆国椿.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J].中国新药杂志,2006(22):1923-1925+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