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个性化阅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尝试个性化阅读教学

李慧琴

◎李慧琴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民族中学,青海同德县81320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07-01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本,做读书笔记。学生主动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一过程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全面的理解、吸收、领悟文章的精粹。在学生充分地读文本的过程中,把握文本的内容、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之对话,从而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关键词:尝试;个性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1.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2.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3.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解

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转换教学观念,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老师唱“独角戏”的格局,摆脱“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五大板块”或“六大程序”的禁锢,走出忽视明相,陷入直接讲道;忽视感受,陷入坐实理解;忽视形式,陷入纯讲内容的误区,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点拨下自读、自悟。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高中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提供了心理基础;而其个性发展的种种表征为个性化阅读教学天然地创设了有利的条件。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心理要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教学的成效。

总之,个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的突破,意在倡导自主阅读,发展个性。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使注意的中心由作者作品转移到自己身上,超越文本,建构新意,培养思维,激发创造力;在个性化的阅读中,获得由个性化到社会化的经验技能;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冲撞、融会与发展,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它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增强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人文性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是主动迎接新世纪,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个性关爱的教学方法。

二、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前提与准备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阅读主体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读不懂,面对文本,不知所云;二是读不出,即有所启悟却茶壶里煮饺子—倒(道)不出。读不懂,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和资源支持;读不出,大多是出于个体心理障碍。激活一潭死水,投下石子就会泛起圈圈涟漪,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同样也需要“石子”。

(一)排除心理障碍。

读过的作品,即使有个人的独特见解,生怕说出来会贻笑大方,总要求得个十拿九稳,于是就不敢交流,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久而久之,导致心理痼疾,越怕说越不敢说,越不敢说就越怕说,个体的、独到的甚至哲理性的顿悟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遮遮掩掩中消弭殆尽了。阅读教学必须让阅读主体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对作品原初寻绎理解上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思故我在,专家教科书的结论并非惟一。

(二)倡导教学民主。

民主化教学是心灵之间的平等对话。老师和学生之间应消解尊卑长幼之间的“师道尊严”,在课堂阅读层面上,双方的地位应该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师的优势在于首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化程度。“我---你”之思和“我---它”之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我---你”为平等对话关系,“我---它”为顺从奴役专断。平等对话的心灵之约,原创思维火花自成燎燃之势;奴役横蛮的绝对接受,个性压抑在劫难逃。

(三)提供交流平台。

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教师常担心阅读教学讲不到位,追求面面俱到,结果,完美的结构肢解得零乱破碎,丰赡的美感弄得枯燥乏味,学生再也没有阅读的兴趣了,这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对阅读教学非但起不到帮助,反而还导致了厌听厌学情绪。试问,从小学到高中,所学课文几百篇,学生步入社会后,哪还记得哪一篇哪一段老师是如何讲解的呢?如果说还有印象的话,这个印象也只是朦胧的记得某篇文章“我”曾经读过。唯有交流,思想与思想交锋,观点与观点撞击,学生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才会刻骨铭心。交流需要三方面的保障:一是时间保障,课堂务必留给学生1/3的时间;二是舞台保障,要让学生有交流的场所,有活动的范围,有任务的定向;三是机遇的保障,人人都有大显身手展示风采的机会,要调动绝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三、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四、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