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芬酸钠在产时舒适护理中会阴侧切缝合镇痛效果的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双氯芬酸钠在产时舒适护理中会阴侧切缝合镇痛效果的观察

周新村

安化县第二人民医院413522

【摘要】目的:探析双氯芬酸钠在产时舒适护理中会阴侧切缝合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4年05月-2015年5月期间来我院分娩的产妇20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的奇偶数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盐酸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而观察组则运用双氯芬钠镇痛,对两组的镇痛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起效时间、缝合时间、出血量以及第三产程时间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镇痛效果较好,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将双氯芬酸钠运用在产时舒适护理会阴侧切缝合中,不仅可以缩短缝合时间和第三产程时间,还能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双氯芬酸钠;舒适护理;会阴侧切缝合;镇痛效果

通常情况下,初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会阴裂伤,结束分娩后,需要进行会阴侧切缝合,但是在缝合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增加产妇的身心痛苦[1]。在传统的会阴侧切缝合术后,会阴部阻滞麻醉或者局部麻醉是比较常用的麻醉方式,但是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还容易导致切口水肿,给缝合增加难度,不利于改善产妇预后。因此,本文对双氯芬酸钠在产时舒适护理中会阴侧切缝合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来我院分娩的产妇20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的奇偶数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02例,观察组101例。对照组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为(30.5±6.7)岁,孕周38~40周,平均孕周为(39.4±1.2)周;观察组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为(30.3±6.5)岁,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为(39.6±1.1)周。排除标准:(1)妊娠并发症者;(2)胎儿宫内窘迫,头盆不对称者;(3)药物过敏史者;(4)严重胃肠道疾病者。两组产妇的孕周、年龄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盐酸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即指导产妇保持膀胱截石位,第二产程中,在胎头已经拨露的情况下,按照常规方法,对外阴进行消毒冲洗,运用5ml盐酸利多卡因对会阴侧切处进行皮下注射。观察组则运用双氯芬钠镇痛,即指导产妇保持膀胱截石位,第二产程中,在胎头已经拨露的情况下,对于5~10min内就会分娩的产妇,按照常规方法,对外阴进行消毒冲洗,戴上手套,在宫缩间歇期内,运用50mg双氯芬酸钠对产妇进行直肠给药,控制好给药深度,一般为2cm左右,不能立刻将手退出,在药物快要融化的情况下,才能将手退出,避免滑出药液。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包括出血量、起效时间、第三产程时间、缝合时间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

1.4疗效判定标准

评价镇痛效果标准,根据WHO疼痛分级标准分为4级:(1)0级。产妇表情安静,无任何疼痛感;(2)I级。产妇感受到轻微疼痛,不影响操作;(3)Ⅱ级。产妇感受到中度疼痛,表情比较痛苦。影响操作;(4)Ⅲ级。产妇感受到剧烈疼痛,无法耐受,严重影响操作[2]。

1.5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分析本次研究数据,运用百分比(%)或者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X2进行检验,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运用t进行检验,P值表示概率,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起效时间、缝合时间、出血量以及第三产程时间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2.2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比较

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镇痛效果更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2所示。

3.讨论

局部麻醉药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局麻药,是可逆和完全阻滞相应神经支配区域或施用部位神经冲动传导和产生功能的一类药物,但是局麻药并不单单对局部产生作用,局麻药被直接注入或者吸收入血液循环时,则容易出现全身作用,并且增加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包括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以及毒性反应等[3]。在传统的会阴侧切术中,运用局部麻醉是一种有创性的操作,容易出现会阴部水肿,对会阴伤口愈合产生严重影响。有研究表明,在产妇分娩中,其镇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接生者麻醉技术、麻醉时机选择、缝合时间、麻醉部位以及会阴伤口撕裂大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尤为重要。双氯芬酸钠作为新型的一种镇痛消炎强效药,也是前列腺素合成酶的一种有效抑制剂,通过对前列腺素合成酶的作用进行抑制,使前列腺素在体内的释放与合成减少,从而缓解疼痛感。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由于双氯芬酸钠具有操作简单、疗效肯定、费用低廉以及不良反应少等诸多优点,被广泛运用在术后镇痛中,尤其是妇产科中。同时,双氯芬酸钠是采用直肠给药的方式,是一种无创性操作,不会导致会阴部血肿或者皮肤青紫,不仅具有较好的消炎作用,还有助于促进切口愈合。在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第三产程时间、缝合时间以及出血量均较少,并且两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双氯芬酸钠不仅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第三产程时间,还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严重影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会阴侧切缝合中运用双氯芬酸钠能够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并且药物作用时间长,可以使产妇的疼痛感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临床上将双氯芬酸钠运用在产时舒适护理会阴侧切缝合中,不仅可以缩短缝合时间和第三产程时间,还能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田晓勤.双氯芬酸钠在产时舒适护理中会阴侧切缝合镇痛效果的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05:179-181.

[2]丁红艳.双氯芬酸钠联合盐酸哌替啶用于分娩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02:63-64.

[3]李亚兰,双氯芬酸钠栓替代局部麻醉在会阴侧切术镇痛效果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11:100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