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促进学生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优化作业设计,促进学生发展

陈琴

陈琴云南省姚安县栋川镇海埂屯小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业设计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蕴含了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在数学课堂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必须打破以往只供学生模仿到逐步扼杀学生创造性的练习。因此,在设计作业中必须潜心设计适时、适量、适度的开放性练习,这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如何做到减负不减质,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老师如何精心设计课外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对课外作业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内容是课外作业的核心,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单一的计算,把数学的计算作业设计成猜作业,使每个孩子都能参与(或者和爸妈一起猜),培养其学习的兴趣。

如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退位加减法,为了巩固知识点,把计算变成有趣的猜数游戏,如:14+9=23,可以这样猜:我比14大9,我是谁?还可以变换成:我比23小9?我再加上14就是23?我还差9就是23?一种算式便有多种方法来变换。每天我都让学生回到家里出几道这样的算题,第二天到学校后考考你的同学,这样的猜数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除了猜数,我们还进行了猜年龄、猜吃的、玩的、用的东西,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有很多数学知识。这种猜数内容的方法可以在家庭中猜,也可以在同伴间进行。

二设计自主性的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准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作业设计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自己布置作业。例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课堂结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请你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为同学们设计一道作业。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纷纷回答:

生1:请你测量出操场上花坛的长与宽,并计算它的面积。

生2:量出数学课本封面的长与宽,并计算它的面积。

生3:如果一块铁板(长方形)的面积是80平方分米,那么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

....

这样学生在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数学经验,体验着自主学习的快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作业,就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2.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

“一刀切”的作业往往导致“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必然加重后进生的课业负担。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自主性的作业应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

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一课前,我设计了让学生回去调查的预习作业,他们可以去各种地方调查生活中的克和千克,同时也可以小组合作。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称称重量,或者找一些关于克和千克的资料,了解克和千克在各种地方的运用等等,有能力的可以多完成几项。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的数量,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他们学有兴趣。

三设计层次性的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富有个性、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设计作业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分层设计作业,为每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让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比如,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材,学生在学习表内乘法(一)后,要求能背出2~6的乘法口诀。在初背口诀阶段,我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作业要求:(1)能够比较顺利地背出乘法口诀;(2)能够很流利地背出乘法口诀;(3)在熟练地背口诀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口诀中蕴含的规律。这样,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体现了作业要求的自主性。

四设计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探究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系列学习内容,围绕学习中心,从内容、认知、技能、数学思想、思考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课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如《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经验,自己探索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方法,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做法,进行优化。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而且记忆更深刻,使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成为应用的创新者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枝笔的作业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锢在课桌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收集、整理各种所需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得到数据,然后才能完成作业。

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让学生发散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大胆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

总之,数学新课标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设计与实施适合孩子天性的作业,将使作业变得生活化、更有应用性、更令人兴奋。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薛琴.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讲授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

[2]陈英吉.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