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现物理教学的“四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谈如何实现物理教学的“四化”

谷丽华

黑龙江省格球山农场学校谷丽华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科学,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物理教学体验化、物理教学情感化、物理教学结构化,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已经成为教育界和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生活化;体验化;情感化;结构化

学生在初中时主要处于少年期,具体形象思维起着重要作用,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而到高中后,则逐步进入到青年初期,思维判断性较强,但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容易形成公式主义。因此,如何实现物理教学的“四化”,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物理教学生活化

物理教学生活化是指物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生活问题物理化,物理问题生活化。

如《观察水的沸腾》时,为让学生明白沸腾的条件,可让学生回顾在家煮饭时,当把火熄灭,沸腾是否还能继续?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切身的体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收到的效果自然会更好。例如:学习惯性时,我布置学生专门乘一次汽车,来亲身体验汽车启动、刹车、转弯时人体的表现,从而使他们对惯性有亲身的体会。

二、物理教学体验化

物理教学体验化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教学活动,亲身经历探索、思考和研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用鸡蛋代替钢球做惯性实验;用气球压在钉子床上,验证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1.课堂教学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进行“压力与压强”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我让学生在学习前做以下两个小实验:一是让学生用手指按两边脸颊,互相观察脸颊的变化;二是让学生用两手的食指,分别按住一支一头平,另一头削尖的铅笔,慢慢用力,看有什么感觉,学生对此都很有感触。这样学生就对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了较深刻的感性体验。在学习新课内容时就容易多了,并且学生通过这两个体验过程,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分析能力。

2.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国际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师的强制性灌输,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取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比如在教学“浮力的大小”时,我让同学们进行造“船”比赛,给他们同样大小的橡皮泥,造一艘小船,看谁的船“载”的货物最多。这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各式各样的船在同学们的妙手中“诞生”了。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他们将原来以为的“越深浮力越大”;“体积越大,浮力越大”等观点推翻。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景体验,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开发潜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物理教学情感化

物理教学情感化是指教师在充分挖掘物理教学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以知激情,以情启智,以情育情,以情激意,使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乐教”、“乐学”,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物理教学情感化的载体——情感教育素材

物理学史是物理教学情感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它可以给学生提供物理理论、方法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和应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教学蕴涵的情感教育素材。

物理教师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的同时,还要适当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例如,结合重力的教材,讲登月;结合运动和力的教材,讲述天体运动和宇宙飞船;结合全反射的教材,讲述光通讯等等。

2.物理教学情感化的必要条件——教师

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目光,都可能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物理的契机,都会给他们一种无形的力量。教师和学生感情交流的好坏,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败。例如,有些中学生由于不喜欢某一科教师,他们就彻底放弃该科的学习。

为了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尽量课前提早进入教室和课后也不急着离开教室,为自己创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上课时,总是笑着走向讲台,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和友好的眼神影响学生,以平等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四、物理教学结构化

1.物理教学结构化要围绕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而展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物理基础薄弱,在把握物理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其内在联系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学习困难。

例如,讲分子运动时,通过实验演示将一瓶酒精和一瓶同体积水混合,体积不是原来的2倍,这时学生会感觉到困惑,若将一瓶芝麻和同体积的黄豆倒在一起并晃晃,体积绝不是原来的2倍,其效果是明显的。因其形象直观,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学生立刻恍然大悟,一下就将问题搞清楚。

2.物理教学结构化的途径——动态化教学结构

物理知识虽然内容繁杂,但并不是孤立的,只要潜心研究、细心揣摩,不难将各知识点纵横串线织网,形成一系列言简意明、脉络清晰、便于存贮的知识网络。物理教学结构化就是要教给学生具有良好结构的物理知识,就是要实施动态化的教学结构。

在解决功能问题时,只要问题的信息刺激到这个网络,都将引出相关的联想,可迅速检索出所需的知识主线,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随着知识的积累,网络的编织将更加完整、扩大,更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参考文献:

[1]高明君.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5):46.

[2]韩玉祥.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

[3]叶荣泉.中学生物理学习心理调查与分析[J].物理教师,1999,20(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