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之提问的高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高效课堂之提问的高效性

蔡建亮

河北省邢台七中蔡建亮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感到没有疑难,就不会有求知的欲望。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宋代朱喜所说的“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就是这个道理。日常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普遍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在高效课堂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局下,课堂提问这种被教师们普遍应用的教师形式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也不一定是一种高效的、有效的师生交流了。从课堂提问的高效性有效性来说,主要有三个层次,下面就这三个层次及其成因做如下分析:

1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本不能做出正确的解答或者多数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给的正确的答案

这种课堂提问就毫无效果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能正确的估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估计得太高或者太低;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教师对所提问题缺乏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提问缺乏目的性和客观性。结果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和提问的初衷背道而驰,结果是适得其反。当然,这样的提问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说是0,同时也是无效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于学生手中,简单地设计教学过程,粗糙地炮制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

比如:学习中反复让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目的是想尽力体现以学生体会为主。当然,学生学习中的“悟得”是无可非议的,“学贵自得”嘛,但主要是教师缺乏指导、点拨,没有将方法授于学生,而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堂课下来,看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比较突出,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学生学习中学到了些什么呢?再比如:有这样一种课堂表现:老师先让学生提问,后进行教学,呈现一问一答式。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问什么”、“怎么问”等提问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提问常常抓不住要点,问题提得杂乱分散。

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貌似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往往将一节本很完美的课肢解得支离破碎,且从教学效果来看是极差的,是不可取的。那么,备教材,备学生,就显得非常的必要了,同时,课前精心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但要钻研教材,同时还要准确分析学生的现状,那么仅仅“备教材”、“备学生”就可以了吗?

2老师给出问题,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显然这样的提问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的,问题的难易度无疑也是适中的。从提问中学生可以进行一定深度的思考,从而在问题的解答中能够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体验成功的感受。

但这样的提问就一定是高效的吗?就一定是完美的吗?就参与的过程来说,学生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对于问题的回答是被动的。学生的思考表述,仅仅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他们的参与完全是被老师的提问带着走的,老师问到哪,学生就想到哪说到哪。所以这不能算是一种学生百分之百的课堂参与形式,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半参与”而已。那么,真正的参与,完全的参与又该是什么样的呢?

3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同时还要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很充分的铺垫。比如教材中往往存在着似矛盾或同某种事物相类似的现象,教师抓住这些语句进行提问,揭示出其中的矛盾冲突,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中sss公理的时候,教师如果提问:“除了前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外,那么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能不能也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这样的提问只能让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只能让学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而回答。教师不妨可以这样提问:“前边我们已经学过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几种方法了,那种三角形中有三个边三个角,所有的边和角组合的情况大家都考虑过了吗?”这样,就会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能不能也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待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本中诸如这样的类比现象是不少的,如果我们能予以巧妙的揭示,就无异于“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在学生大脑里掀起智慧的巨澜。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多让学生自已大胆提出问题,提好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自已解疑的能力。只有会提问题、会分析、解决问题,才是最要紧的,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关于学生自已解疑,可以发动学生互相解疑,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已提问题,自已想办法解决。切忌教师包办代替,越俎代庖。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努力的方向。我想,教师对于课堂提问也应努力探求妙法,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