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3+2”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关于“3+2”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

谢志红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摘要】:课程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与关键。本文仅以湖北省为例,通过分析“3+2”办学模式下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及其成因,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及教学过程实施等角度提出“3+2”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3+2”培养模式;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衔接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研究目前国内外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及发展状况,探讨“3+2”中高职教育衔接在培训目标、课程方案和招生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尝试建立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3+2”中高职衔接模式,推动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1.湖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

1.1中职毕业生通过参加技能高考进入高职或本科深造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1.2.中职毕业生通过单考单招进入高职院校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目前,通过高职单考单招录取中职学生所占比例偏小,来自湖北省的高考数据显示,2017年面向中职生的全省技能高考和高职单招报名人数共60052人,占高考报名总人数的16.57%。而在2010年,这个比例仅为3.8%。

1.3.院校直接对接的“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院校直接对接的“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是在吸收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衔接优点的基础上,中高职院联合举办中高职同类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上进行紧密衔接的教育模式。湖北省从2014年开始“3+2”中高职分段培养试点,由各高等职业学校联合本市、州所属省级以上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无省示范中职的市、州可选择省重点中职)共同开展试点,初中毕业生经过中考进入中职学校,学生不用参加高考,直接进入教育机构指定认可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培养,后两年在高职学校培养。

2.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及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大多是一种学制的衔接,因此课程体系的衔接体现不够,缺乏一体化的课程、一体化的教材、一体化的教学场地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降低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效能。

2.1文化课存在教学内容脱节现象

由于中职生生源的原因,中职生普遍文化基础不高。即使对于“3+2”这种模式是有分数限制的,但划线并不高,大部分生源都是没考取高中的。湖北省“3+2”模式是2014年刚开始试点,对于文化课的教学内容我们也是有很大困惑。到底是应该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根本,文化基础课的安排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即可;还是为了适应今后的高职教育按照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出发。而我国的高职文化基础课基本是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的,这在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的思想与原则上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有些高职课程所要求的基础性内容,中职教学内容却没有涵盖。造成中职学生毕业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数学、英语等课程在高职的学习感到吃力。

2.2专业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有重复

由于国家还没有制定对应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层次递进的课程标准,中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缺乏系统性,导致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在教学资源上,一体化教学资源短缺。

2.3缺乏统筹规划,实践教学资源缺少共享性

中高职院校由于归属部门不同,给师生间的交流带来了很多的障碍,导致很多实践教学资源不能共享,失去了合作提高的空间。比如实训室的重复建造,而使用率不高;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各自为战,增加了不少困难;实训教学教材的开发,没有共同研讨;实训教师包括兼职指导教师没有流通性,教学经验方法不能及时相互交流切磋。即使像我所在的学校已形成中高职学校联盟形式的“职教集团”,但依然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实质的集约建设与融合共享。

3.“3+2”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策略与建议

当前中职与高职之间难以顺畅衔接,不是我们的理念跟不上,也不是思想需要解放,根子在于缺乏系统化的顶层设计,这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而湖北省的“3+2”模式由各高等职业学校联合本市、州所属省级以上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中高职分段培养。这就为设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结构,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提供了便利。

3.1“3+2”中高职教育办学主体一体化

“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要求中、高职院校直接对接,在专业上联合办学。无论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是为区域经济或者相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两所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与设置要一体化。培养目标要有层次、衔接和递进关系,教学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业务范围加以区别,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明确哪些教学目标应由中职完成,哪些教学目标应由高职完成,哪些教学目标是为职业入门做准备的,哪些教学目标是为进入高职深造做准备的,并以此作为依据,统筹规划,确保中高职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培养目标。两所院校要整合、优化各自专业教育资源,发挥各自的师资、设备和管理优势,强强联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和发展。

3.2“3+2”中高职课程体系一体化

院校直接对接的“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核心是课程体系一体化。从目前湖北省开展“3+2”中高职分段培养的试点情况来看,中高职都已认识到课程的有效衔接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共同开发课程的机制,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以模具专业为例,机械类专业本身属于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模具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必须要根据产业行业的需求,在模具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企业实践专家、中职专业教师、高职专业教师课程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团队”,通过走访企业和中高职学校、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中高职相关专业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充分考虑模具专业中高职培养目标一致性以及层次上的差别性,遵循“3+2”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认知特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既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递进性与整合性,从而形成模具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3.3“3+2”中高职教学资源一体化

3.3.1师资的交流与培训提高

中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教师互访交流制度。高职学校的专业负责人或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前往中职学校交流教学经验。如指导专业建设、召开教师座谈会、交流教学经验、举办讲座、甚至可以有选择的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改善中职教育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问题,提升学生中职阶段的培养质量,对中职学生的再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也应该选派专业教师定期进入高职学校学习培训,可以将师资力量和专业教学设施相对优越的高职院校建设成为中职“3+2"专业师资培训基地。

3.3.2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

由于合作办学的中高职学校在“3+2”专业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方面存在差距或不平衡,而现实办学过程中由于两校机制不同、地域差异等原因,导致了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课程教学资源等教育资源在共建共享方面做的甚少。特别是像模具、数控、汽修等专业这些需要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建立共享实习实训基地的机制是解决现实教学困难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条良好途径。联办校的部分实践课程,设置在高职实训基地完成。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上,中高职专任教师共同研讨,避免重复,形成中高职层次递进、内容连续、体系完整的中高职衔接实训教学过程。

3.4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中高职要统一化

3.4.1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将考核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实训)部分。理论考核和评价采用口头问答和笔试相结合,即学生在做笔答后,再由老师提问学生当即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笔答和口头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评价;实践部分则考核应参考企业实际操作标准,以考核学生操作技能为主,评价的方法则包括现场及准备工作情况评价;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工作态度评价。

3.4.2将中职升入高职的入学考试分解到中职教学过程中。即将各门文化课、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考试内化到中职教育的各个阶段,按照规范的标准进行考试,只有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累计的各科考试成绩达到进入高职学习的标准方可继续学习。

总之,中高职一体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中高职“3+2”分段培养是中高职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它打通了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有助于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成长与成才,形成了中国职业教育独有的模式,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香玲编.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从外延转到内涵[J].机械职业教育,2014(6)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177.

[3]张东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