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

符晓慧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步扩大。中、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但从近年来看,发现在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上潜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本文即从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潜在问题角度出发,进一步对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优化构建措施进行探索,以期为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及完善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

近年来,我国各大学校教育改革工作进一步推进。对于中、高职院校来说,是培养基础人才的重要基地。以应用电子专业为例,在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此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逐步扩大[1]。但是,在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置上却潜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比如:课程设置重视理论而轻实践、教学内容重叠以及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性不强等。因此,从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性的强化角度考虑,本文对“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意义重大。

1.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潜在问题分析

中、高职院校是培养基础人才的重要基地,以应用电子专业为例,却发现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不强的显著问题,此类问题在未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情况下,便难以实现人才的优化培养。总结起来,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1中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模式陈旧

从现状来看,在中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上,主要存在模式陈旧的问题,即通常采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构建模式[2]。在此类构建模式上,对学科的系统化过于重视,而对于职业岗位对知识整体性的需求上则表现的较为轻视,未能使“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有效体现出来,进而使得在技术人才培养上,呈现重视理论而轻视技巧的情况,这样便很难符合岗位工作的要求,最终使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未能有效实现。

1.2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

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在教学内容上有重复的现象存在,例如:将终止应用电子专业与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教学设计加以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在专业基础课以及实践课程上有较多的内容重复。此类问题在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一是浪费教学的时间,二是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从整体角度而言,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内容重复现象,会使专业人才的培养呈现滞后的现象,从而不利于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优化培养。

1.3中高职课程设置潜在文化素质层次脱节现象

对于中高职课程设置来说,为了确保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需考虑两者设置的合理性。但是,从实际教学工作来看,却发现中高职课程设置潜在文化素质层次脱节的现象[3]。主要表现为:在中职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大,而对于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则显得偏少,这样便使得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当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后续实践学习能力便难以得到有效优化及完善。总而言之,中高职课程设置潜在文化素质层次脱节的现象。为了使此类现象得到有效解决,需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优化构建措施探索

结合上述研究,认识到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为了使应用电子专业教学得到有效优化及完善,有必要针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采取优化构建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2.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

如前所述,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构建模式陈旧的情况,此类情况最终会导致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大大弱化。因此,在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优化构建过程中,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加以优化,并加强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通常情况下,需以中高职学校实际情况为依据,首先加强中职和高职之间的内部沟通,然后与电子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然学生在企业内部学习相关知识,加强实践,从而为专业技术、技巧能力的提升奠定有效基础。例如:让应用电子专业学生参与电子企业工作项目当中,针对操作工岗位,分配的任务为元器件的识别及检测、电子产品的焊接以及电子产品的装配等;对于产品维护岗位,则主要负责技术指标的检验以及技术指标的测试,并在企业正式员工的指导下学习产品故障的分析及其检修[4]。总而言之,有必要加强校企合作,使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陈旧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为应用电子专业实践人才的培养奠定夯实的基础。

2.2优化课程内容,构建模块化知识及技能结构

由于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为了使此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必要对中职课程体系以及高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避免内容重复情况的发生。在明确两者之间课程内容的情况下,进行优化构建,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为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构建模块化知识及技能结构。在模块化知识及技能结构构建过程中,需改善传统模式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刚性课程结构,转化为多个模块组合而成的课程体系,这些模块包括:其一,文化课模块;其二,专业通修课模块;其三,专业课模块;其四,选修课模块;其五,实训课程模块[5]。从教学实践角度来看,模块化课程的设置改善了传统模式下硬性课程的不足,使得整个课程体系体现出软硬的一面,从而使课程内容重复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进一步为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提供了保障依据。

2.3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过程中,存在学生文化素质差异性问题。因此,有必要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进一步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加以构建。在有了上述思路之后,需注重“理论+实践”培养体系的落实,对于以往以学科课程为主要的课程体系得到有效改变,合理地分配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保证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统一性。例如:在实训内容上,需做好电子工艺实训以及电子技术涉及实训的强化,注重学生职业技能以及素质的培养。总而言之,需积极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进而使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性得到有效加强。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的构建潜在一系列问题。为了使两者之间的衔接性得到有效强化,需采取有效措施,包括:(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2)优化课程内容,构建模块化知识及技能结构;(3)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性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优化培养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江勇.对口招生模式下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设计——以“3+3”衔接模式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5:25-28.

[2]江文,唐俊.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183-185.

[3]徐海涛.中高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6:254.

[4]朱庆,肖世明.基于构建“三证融合、六元进阶”模式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践探索——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7:93-94.

[5]李宗宝.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实践探索——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探索,2015,0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