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研究

方慧

方慧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以“健康第一”为主要目标,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作者从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相比,体育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是依据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规律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体育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即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的结合体。一般而言,体育教学模式结构的组成要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学模式所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础,它使我们能够了解教学模式的来龙去脉。如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图构建包括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的课程结构,它融合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2.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

教学模式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它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和策略等诸多方面。例如,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得到部分或全面的发展。

新课程赋予运动技能教学新的内涵,体育教学是一门以适量身体运动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养成学生锻炼习惯、基本掌握简单运动技术、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的必修课,运动技能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重视育人功能,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所遵循的教育、教学理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脱离凯夫体育教育理论的框架。从整体上说,体育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并不明显,仍存在许多弊端。

1.高校体育教学培养目标缺乏体育终身化意识

社会对现代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要有敢于拼搏和创新的精神。现代人才若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环境,则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作为立足社会的基础和保证。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必须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线。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几乎仍停留在以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层面上,而对大学生体育终身化意识方面重视不够,造成许多大学生离开高校后便与体育无缘,进而使许多人才精英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便英年早逝,由此给国家和个人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2.陈旧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际化,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建立的,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定性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灌输式的教授给学生,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三基的学习与掌握,这种模式强调基础而不是选择,重秩序而不是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课程体系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以及保健课几种类型,注重大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忽视了体育人文学及与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知识的传授。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过分强调体育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造成学习内容过多,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4.对于学生的主体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体育实际需要与具体要求对于教学的主导性;二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独立性。虽然我们强调应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提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这样的思想并未能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地得到体现,以至于一些高校无论在体育理论教学中,还是在运动教学中,实际上都存在着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从体育理论教学来看,教材建设仍然以传统的体育思想和认识为主导,因循传统的理论体系和教材结构的模式,缺乏从思想到认识、从理论到实践、从结构到内容等整体突破。

5.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一般把学生身体素质能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作为衡量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唯一标准,能达到《标准》的学生就视为合格,反之就是不合格。还有部分院校至今仍把《标准》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唯《标准》至上。这样往往导致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偏移。三、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追求健康、快乐的愿望也进一步地提高。目前,在体育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体育俱乐部的运作形式也已经进入高校,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代表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一)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构建形式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具有不同的构建形式。按照组织形式的不同,划分为以下五种:(1)由体育部组织,它主要面向全体学生或高水平运动员。(2)由学生团体或社会团体组织,它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的团体体育活动。(3)由体育教师个人组织,它是按学生的需求而组建的。(4)由爱好者自由组合,它是学生根据不同的爱好自行组合的。(5)由社会单位与个人组织,它是社会根据部分学生的要求,租用学校的场地组建的。按照练习形式的不同,划分为以下三种:(1)学校指派教师指导;(2)体育教师自我组织练习;(3)学生组织聘请教师指导。按照参与形式的不同,划分为以下三种:(1)学生必须参加的,学校以严格的考勤制度加以约束的。(2)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的。(3)规定参加标准,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水平,有选择地吸收学生参加的。

(二)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是近几年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依托。课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模式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提出的,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为指导,课内外一体化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意义在高校实行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高校体育俱乐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打破了传统的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使整个高校的体育教学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把体育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拓展了高校体育教育的空间。第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视学生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认为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过程。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设置的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可以在“独立或自主”的行为中展示出来,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第三,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地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四、结论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适应现代高校学生的要求,我们应该大力推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运动兴趣的体育教学模式,为进一步落实“终身体育”思想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体育教学中应重点鼓励教师在思想上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课内外相结合,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体系,以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2003)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翟小巧普通高校组建体育俱乐部对学生健身效果的影响分析(1999.2)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3]彭杰普通高校体育课改革趋势2002,(2)南京体育学院学报[4]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2000)人民体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系

邮编:450002

(责任编辑董泽芳)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培养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CLA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