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品味古文之清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让孩子学会品味古文之清香

蔡金秀

蔡金秀

〔摘要〕本文认为中学生文言文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使学生喜欢古文,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注意化难为易,难易结合;学习中,应引导学生在快乐中背诵;情境教学感悟文言文的魅力。

〔关键词〕兴趣快乐简单今天孩子的视野比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孩子可谓拓宽了许多,QQ网上聊天,电视上三十至七八十个频道选择观看,再加上MP3、电影、VCD各种娱乐工具的冲击,今天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孩子多了许多:未见过麦苗的城市孩子可从网上看到庄稼成长的系列过程,无怪乎人们感叹:今天孩子视野更加开阔了,眼界更高,愈来愈聪明了。

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也愈来愈感到中学语文教育更加之艰难,尤其是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是啊,在快节奏、重实效、分数依旧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准的当下,谁还能静下心来,仔细品读魂归兮来的《楚辞》、庄子的《逍遥游》、太白的杯中酒、雪芹的梦中泪、汉字还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今日的孩子比以前聪明了许多,但也难教了许多。中学语文的教学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文言文的学习对于中学生的而言就是个难点。让当今的孩子喜欢古文,从文言文的学习中悟出妩媚之中温婉,激烈中颓废,悟出人生玄机者,理解古贤圣人的精神之殿,还需我辈之努力,那么如何做到这点呢?在教学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1教学中应注意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在远古时期无任何的电化教学设备,但是却是一个非常注重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学生兴趣的传道授业之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良好的心理态度是学习的良师益友。虽然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和条件近乎苛刻,但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他的教学活动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严谨紧张,不苟言笑,倒是非常轻松愉快、随机而行、随意而发的。孔子本人更是因“好学”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这正是孔子以学为乐,好学不倦,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知之者是被动接受,好之者已是主动追求,乐之者则达到痴迷执着的状态。文言文讲的是微言大意,其中的乐趣需要老师展示出来,孩子们才有兴趣去学。因此,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解决的不是知识难点,而是找到乐趣所在。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这点。中学九年级上册《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在讲这篇文章时,开始我便提问学生:“诸葛亮此人有许多的闪光之外,你最欣赏他哪点?为什么?”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回答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讲他很聪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有的讲他长得帅,身高一米八,相貌英俊,还有的讲非凡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紧接着我又问:“这篇课文一直被编入中学课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说:“因为他有名。”有的同学干脆说不知道。有同学讲这是因为他有伟大的人格,借此机会我讲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矣。但也有的同学这样讲:“我上网看到,有的专家开始对这篇文章提出了质疑,认为诸葛亮是愚忠。”此话立即引起大家的争议。这时,我说:“要想了解一个人,我们先看看这人的文章,学完这篇文章之后,也许我们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学习。

2在古文教学中注意化难为易,循序渐近为了适应建设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我国已经在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真正的、坚实的一步。从新教材大纲的变化来看初中生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新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徐枢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指出中学阶段应该讲点文言文,对学生了解祖国过去的历史、文学、语言有利,也对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有利。但是不能把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任务同中学语文教学直接联系起来。可见文言教学改革意在诱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潜移默化,融古今名句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去.并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去感觉,去联想,去认知,去汲取文章营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领悟文言文的内涵,欣赏文言文中特有的美,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陶冶,境界得到升华。初中语文教学除七、八年级的每单元最后一课古文,八、九年级基本上集中在五、六单元,这种编排体现了教学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仔细想之,两个单元的文言文集中在一起学习,学生在心理上容易上产生疲倦、恐惧感,而且大量集中一段时间内也不符合记忆之规律。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的教学交替进行,学习现代文时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去熟读文言文,“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应该是古文教学中一种有效的的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如唱读,在学习中学评方言读、模仿读,这种种妙趣横生的读法,学生自会乐此不疲。

3让学生在快乐中背诵中学的文言文几乎经典之篇,每篇必背。在教学中一些古诗可以让学生唱读,在教学中我曾经让学生选喜欢的歌手,将古文放进,可谓是新瓶装老酒,这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刚才提到的多种方式趣味读外,还可用绘画法引导学生喜欢文言文。

讲述《小石潭记》时,上课之前我就提出了一个要求,让学生绘出发现小石潭的路线图。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西南而望,斗折而行……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一篇文章讲完,小石潭的方位、形状从以上关键词中可以找到。除《小石潭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亦可采用绘图法帮助学生记忆。此种记忆不同于电化教学,而是让学生凭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可以个性化地去创造。

4情境教学渲染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在讲《狼》一文时,可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述这样的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你突然发现了前方的绿光,伴着一声野兽的嚎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密林深处还不知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当你处于犹豫之时,那之狼已经出现在你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尖叫,于是让学生睁开眼,问他们该怎么办?

然后我顺势利导引入课文,“有个屠户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讲《孔雀东南飞》时,可以放《梁祝》或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鸿门宴》可挂出刘邦、项羽进军路线图,再介绍刘邦与项羽相争时的军事形势,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有两支声势浩大的队伍,一支是刘邦的队伍,一支是项羽的队伍,楚怀王曾与他们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大怒。当时项羽兵四十万,刘邦仅十万在霸上,项羽欲击刘邦易如反掌,刘、项两军相距四十里,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鸿门宴》就是在这样情况下举行的一次宴会,它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明争暗斗、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这样介绍鸿门宴的政治背景,军事形势,学生就易于理解课文。

5教师要学会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例如培养学生的古诗歌鉴赏能力,可以教会以下几步:从诗句中提取意象;重点体味意象的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这些意象在脑海中组成一幅图画;领会图画背后的深层含意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入情入境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第一步从诗句中提取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断肠人等);第二步,重点体味意象的特征,把握枯、老、昏、古、西等关键词对意境烘托的作用;第三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情趣去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图画,并用语言描述出来(一棵枯藤缠绵枝杈的老树上落满了暮归的乌鸦,又听见流水潺潺,走过小桥,一户人家柴门虚掩,炊烟袅袅,这别致可人的乡村小景,让人心中倍感酸楚,思乡之情愈浓己的整体感,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以上几步,首先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即“做什么”的问题,接着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完操作任务,还得让学生明确活动方式和程序,这时教师可通过讲解方法与分解示范动作,使学生对活动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于丹教授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深刻:真正的圣贤人不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着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工欲善其事,欲先利其器,做为一名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爱上你的课,这首当其冲的。很清楚地记得我上中学的一位历史教师,他的穿着打扮很一般:一双皮鞋的尖部总是张着嘴,戴一幅深度近视的眼镜。但上课却极有特色。上高中的第一节历史课的给我们讲了一个经典笑话:项羽四面楚歌,这时,他告别爱妃,非常壮烈地割下自己的头颅,交给刘邦的追兵,大气地说道:拿我的头颅去请赏吧……从此便盼望下一节历史课的到来。语文教师可以用充满个性的语言,骄人的一板斧,丰富的文化底蕴,以自己的真诚、洒脱打动吸引着学生;没有风格的教师是教材的传声器,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要让今天中学生在古文的学习中感受到古代先贤的睿智,将文言文的教学上得让学生喜欢,体会古文之清香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之责任。

参考文献1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122小石潭记.中学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火炬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