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阅读创造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个性阅读创造精彩

刘金凤

(遂宁市河东实验小学校遂宁629000)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语文老师最为关心的问题,那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发表独立见解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和课前阅读提示,让学生有目的地个性阅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阅读教学观念。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积极参与阅读实践才能实现。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让同学们展开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大胆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同学们的观点很多: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他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的评价虽然让巴迪非常地失望,但是也让他能静下心来想为什么爸爸和妈妈评价的差距会这么大呢?……学生们的思路打开,思维活跃起来,慢慢地也走进了文本,体会到巴迪父母的评价虽然是如此的极端,却都源于对儿子的爱。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真可谓:读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在一遍遍地阅读中,学生不自觉地学会了思考,亦学会了读书。

二、边读边议,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无论是写还是读,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限制,课文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往往是领会不够深切,不够准确。这时,教师要适时指导,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从生活中学习,从生活中感悟。同时,在讨论中,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反复地朗读,使学生很自然,真切地体会到文章的情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与快乐。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段时,我让孩子自由朗读后,大胆提问,一位孩子提出:英法联军有什么资格来抢夺、毁坏我们中国人的东西?听了孩子的问题,我并没有作答,而是抛给了其他孩子。孩子们讨论交流非常积极:孩子们说那是因为当时清政府软弱无能;那是因为我们国家不够强大;那是因为落后就要挨打;那是因为英法联军是强盗,是侵略者;那是因为……孩子们的回答很自然地激起了大家对英法联军可耻行为的愤怒与痛恨,也激发了孩子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种状态下,让孩子再次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文章的主题。

三、阅读实践,写出精彩

阅读是内向的吸收,写作是外向的表达,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发展学生心理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过程与作文教学过程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在阅读教学中,学什么题材的文章,我们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模仿写作此类型的文章,达到牢固掌握此类文章的特点,提高写作此类文章能力的目的。新教材的编排在每一个单元的前面都有单元导读,给我们指出了本单元的主题、学法、训练点等,如有的单元重在训练学生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把事物介绍清楚;有的单元重在训练学生学习文章的布局谋篇;有的单元重在训练学生学习怎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突出人物品质或特点……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抓点训练,读中感悟,悟中收获,获中实践,这样孩子们感到有文可依,有话可说,学以致用,感到写作再不是想象中那么困难的事。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积累好的词语、句子,让他们恰当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这样一来,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领会和及时的写作实践,让语文的写作和阅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取得实效。如《落花生》一课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我在教学时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写法的特点,还引导学生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哪些事物也有某一方面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课后再写一写,重点注意要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联想到人的品质,还要用恰当而得体的比喻。学生通过阅读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继而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让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

任何一篇课文,都有课外的知识链接,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寻找答案,慢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阅读的新天地。通过阅读交流、评比,提高学生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自觉地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

如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时,我告诉孩子们,有一棵大树,不长叶,不开花,也不结果,却长满了书,这是为什么呢?这篇文章就选自《长满书的大树》,请孩子们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阅读书籍的增加,阅读方式的多样,阅读评比的个性,让孩子们慢慢地有点爱上阅读,有点发现书读得越多,自己知道得就越多,也就变得越来越聪明,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写作文再也不会一脸沮丧了。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让学生创新地阅读,个性地展示,那么孩子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逐步地锻炼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材、教师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