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育德导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贴近生活,育德导行

束晓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探究

束晓山东省青岛市无棣四路小学266000

小学《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活,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育德。

一、以生活背景为主,回归儿童生活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按照学生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感受、领会其道德观念,诱发自身情感的产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自身的品德、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硬性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件,将生活与教材相衔接,帮助学生加深对品德课程的理解和认知,丰富学生内在精神的需求。

“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品德教育是为了生活,人只有通过自己现实的生活才能实现个体品德的提高和社会道德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找准学生的需要,课堂上要积极创设宽松的情境,放下职业的面具,淡化课程意识,换上一种跟学生拉家常的心态,做平等中的首席,引领孩子超越狭窄的课堂空间,走回到德育生成的广袤沃土之中,回到儿童自己的生活中去。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需要

“需要”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是提高道德认识的内在动因,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坚实基础。新课标提出: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生活需要与特点,不从这种需要和特点出发,教育是不可能有效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激活学生的需要。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处于以形象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环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来创设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充分挖掘和发展教材内涵的情境因素,营造、渲染让学生感到美好、亲切、喜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丰富积极的学习中感受生活、学会生活。

案例:《心中有他人》

小学生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可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教学《心中有他人》时,教师通过讲《埋两头蛇》的故事来引入新课,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创设情境,并让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听老师讲述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再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表扬班里关心和体谅别人、为别人着想的好人好事,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了阐明道理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快乐发展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研究社会。教师要将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以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亲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提升道德认识,来改造和重组自己的经验,促进自己的快乐发展。

1.亲自实践,亲身体验。如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分小组进行竞赛,看谁把书包收拾得又快又好,看谁能把几件衣服叠得又快又整齐,看谁的鞋带系得又快又好。通过“做一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了能力,良好的道德情感转化成道德行为。实践证明,经常这样“做一做”,可以激起学生劳动的兴趣和愿望,有利于培养同学们从小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做,是学生思想认识升华、道德行为升华的必要阶段。

2.角色扮演,激发情感。教学《爱惜粮食》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粮食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每粒粮食都来之不易的道理,教师首先让几名学生到讲台前按照课文插图表演农民插秧时的姿势,然后一边计时一边督促学生姿势要正确、速度要快。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学生体验到了辛勤劳作的艰辛。接着,再用多媒体展示粮食的生产过程:犁田→灌溉→插秧→施肥→喷农药→收割→晒稻谷→碾米……这一系列耕作程序,让学生明白要珍惜粮食、爱惜劳动成果的深刻道理。另外,除了课文的演示,师生还可将课文内容改成课本剧,用表演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效果也非同一般。

3.走向社会,深入家庭,走进真实的生活受教育。如教学《注意交通安全》,可以安排以下主题活动:(1)带领学生到交通路口观察汽车和行人通过情况,回来后讨论该怎样过马路。(2)约请交警来校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3)到交通管理部门调查,了解交通安全知识。(4)编排文艺节目,到社区宣传如何注意交通安全。

深入家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美好精神家庭的建设至关重要。如教学《我从哪里来》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家庭调查活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问各自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2)向各自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况;(3)问妈妈自己在妈妈肚子里,妈妈有什么感受;(4)问爸爸、妈妈自己成长中有什么难忘的事情;(5)请父母提供自己的出生证;(6)准备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学生在家长协助下完成了调查活动。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有关生命的一些常识,还可以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震撼,生命来之不易,必须珍爱生命、孝敬父母。

总之,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应凸现其生活性特点,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感悟道德教育,从而形成主动意识,最终将外化教育转化成为学生固定的道德观念,实现在生活中发展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