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景观图运用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1

初中地理景观图运用的探索

顾善勇

顾善勇江苏省高淳县第二中学211300

景观图片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精选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联的景观图,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逻辑推理以及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应如何恰当地运用景观图呢?

一、巧用景观图先声夺人,上好绪论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一地理绪论课是开宗明义的第一堂课,它关系到初中学生对整个地理教学过程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最重要的一节课。绪论课上,教师应运用丰富、生动、有力的实例来说明地理学科的作用、重要性,以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新学科伊始,巧用景观图,带着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可以很好地起到先声夺人、培养兴趣的效果。在绪论课上,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彩色插图,让学生去探讨、去发挥;或者补充美国的黑色风暴等反面实例,让学生去分析、去想象。通过一系列精选的景观图和探讨活动,教师就能很好地告诉学生初中地理课程的主线索是“协调人地关系”。

二、巧用景观图导入新课,激发好奇心

例如:我在新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时,就采用了一系列精选的景观图来导入。新课一开始,学生的直观感觉就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兴趣盎然。他们自然会产生许多问题“西双版纳在中国的哪个方位?”“为什么有如此与众不同的美丽景色?”教师可适时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西双版纳的纬度位置如何?气候如何?那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应怎样才能最好地发展经济?”……实践证明,巧用精选的景观图来导入新课,能收到先声夺人、激发好奇心的满意效果,能为整节课的新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巧用景观图,剖析新课内容

教师在新授时,如果巧用精选的景观图并配上生动有趣的景观描述,那么就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且继续保持高涨的情绪。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十章,在新授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时,若仅仅就课文内容轻描淡写地讲一下,甚至就让学生读一下,便列出标题——严寒、干燥、烈风,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老调常弹,且印象不深。但如果巧用精选的景观图并配上生动的景观描述,效果则截然不同。下面是其中的几幅景观图及“风库”的描述:

.

.

“南极大陆一向以多暴风著称,一年365天之中,8级以上的大风日就有三百多天,一般风速达17—18米/秒,法国一个科学观察站曾观测到100米/秒的最高记录。这里终年狂风怒吼,顺着地面横扫,可以把几百斤重的大石头吹得满地滚。假如你把一条生锈的铁链放在风口里,不到两天,它就会被烈风挟带的冰屑吹得铮亮,象崭新的一样。”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景观图及景观描述确实能使学生对南极气候产生深刻的印象。

四、巧用景观图,突破新课难点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而初中地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都比较抽象,作为地理教师的我们就必须想办法变深奥的道理为浅显易懂、变枯燥无味的说教为活泼有趣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引用景观图,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中联系课文,进行分析并展开讨论,使理论浅显化。

“四类干湿地区以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进行划分”,这句话理解起来也很抽象,然而它们表现在天然植被方面即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更应充分合理地运用景观图片。

.

教学中,我请学生将图片与四类干湿地区的名称连线,并根据景观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

内蒙古——半干旱区——草原;

新疆——干旱区——荒漠;

北方——半湿润区——森林、草原;

南方——湿润区——森林。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干湿地区的认知经历了“景观判读→类型配对→特征描述”的过程,即通过“感性→理性→感性”的深华,使认知得以强化,并能最终对景观的特征形成共识。

五、景观图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景观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能滥用,要选择与所授课内容相符的图片。一幅生动和切合教材内容的图片会使教学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会喜闻乐见;但如果与所学内容相脱节,就会使学生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内涵,只是停留于肤浅的欣赏而已。景观图也不要太多,以免“喧宾夺主”,影响教学进度。

2、要让学生看懂图片,告诉学生看景观图的方法:主要是看图片的标题、画面、语言文字等。学生只有看懂了图片,才能更好地用于所学知识。

3、要以学生为主体,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去发言,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