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 2

浅谈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高文义(甘肃省秦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秦安74160

摘要:在提高医药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方面提出:努力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搞好细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做到信息畅通;努力减少由主观及操作技能引起的误差来解决目前边远贫困地区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临床;误差

检验诊断的各项检验结果是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是确定诊断的主要依据。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尽管我国医学微生物检验的技术水平和实验室管理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作为边远贫困地区来说,这项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不够规范;微生物标本的保存、运送不够规范;细菌检验的质控工作还需加强;细菌检验的报告方式不够规范;细菌检验过程仍然历时较长,报告发出较晚,常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实验室与临床沟通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

1努力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而影响检验结果有诸多因素,尤其与检验人员的素质更为重要。首先要提高检验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首先要端正态度,以病人利益高于一切为最高信条。坚持弘扬不怕脏、不怕累的工作作风。真正形成“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群体。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将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崇高的职业道德可以鼓舞检验工作者在实践中勇于进取,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新知识,不断开展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扫除错误的思想障碍,推动检验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其次要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熟练精益的技术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检验人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用实际标本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反复操作,尽力避免技术误差。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不断学习使用国内外新技术;不断地改进各种检验方法;不断应用精密度高的检测仪器,加强检验质量功能。

2搞好细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是核心,是提高检验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做好室间质评的前提。实验前质控是所有室内质控之根本,主要包括标本的采集、运送和采集的方法及时间,临床细菌室应制定标本采集指南,以便于患者和医生实施。标本接种培养前必须首先检查是否合格,不合格的标本应要求临床重新采集后送检。对各种培养基(自配或成品)在使用之前都要抽样进行无菌试验和支持生长试验;对选择培养基(如培养肠道致病菌的SS琼脂)还应进行选择和抑制生长试验,即应至少分别选1株可生长、1株被抑制菌进行接种培养,可生长菌应生长良好,被抑制菌应不能生长;对生化反应所用的培养基、试剂和试纸至少应分别选阳性和阴性反应菌株各1株进行试验,以证实应有的生化反应。测定代谢产物的试剂,要防止细菌污染。触酶、氧化酶、凝固酶在开瓶时以及使用中,每天至少要分别用一阳性和阴性菌测试1次。杆菌肽、Optochin、ONPG、XV纸片(条)在开瓶时以及使用中,每周至少要分别用一阳性和阴性菌测试1次(XV纸片仅做阳性菌)。用于分枝杆菌鉴定的试剂在开瓶或配制以及每次使用时,均要做阳性菌对照(铁的摄取试验还要做阴性对照)。抗血清在开瓶时和使用中每月需分别用阳性和阴性菌做1次测试。其他试剂和纸片仅在开瓶或配制时,做1次阴性、阳性反应测试即可。另外,实验室内的各种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应每天进行监测,每一仪器均要有专人维护保养,仪器上要附有运行记录卡,每天由维护保养人记录温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进行维修。

3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做到信息畅通

各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的检验医师(或技师)应和临床医护人员一道,根据医学微生物检验规范的规定,研讨和制定本院微生物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具体要求。要广泛宣传,取得支持,认真实施。要建立健全标本验收制度,对于不合格的标本要坚决退回,说明原因,要求重送。关于标本的采集要求,要向医护人员做一些深入细致的宣教。如怀疑病人患有感染性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需要采血进行培养,有相当一些医生不分析病人的发热规律,不考虑是否用过抗生素,只采1份血送检,结果常常培养阴性。正确的作法是在24h内要在不同部位采3次血,每次间隔不少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如果发热有规律,必须在发热高峰前1~0.5h采1次血,如培养阴性,可在24~48h后再抽血2次;如果患者使用过抗生素,要适当停用或用含树脂(或活性炭)的培养采样。这些要求只有认真宣传并说明原因才能为医护人员所接受。

临床医生在开化验单时应告诉实验室人员有关患者的推测性诊断,以便使试验人员能据此选择合理的检验程序和试验方法,并能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恰当的标本,改变过去那种临床送什么标本、检查哪些项目全都由医生说了算的局面。当实验室开始有结果时,必须及时通知临床医生,以便让他们随时评价诊断和治疗方案。另外实验室人员对危重和疑难症患者,需要亲自去进行床边观察,参加病例讨论,接受临床医生就诊治方面的咨询;要参加感染性疾病的会诊,讨论有关诊治方面的问题,提出有效方案,尤其对检出细菌的种类和耐药情况作出说明,提出防止耐药性和医院感染的警报和措施。

4努力减少由主观及操作技能引起的误差

首先是无菌观念淡薄:一些操作者认为,微生物限度范围定得宽,多几个、少几个菌对结果影响不大,因此操作马虎、随意,这样容易造成供试品的再次污染以及已污染菌的繁殖及死亡,从而不能真实的反映供试品的染菌情况。因此每一个检验者应明确的了解,在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个空间,每个操作,每个工具及材料,没灭菌者都是带菌者,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不确定影响,因而应牢固的建立无菌观念。

其次是操作技能中误差:一些操作者在操作不熟练,及实验条件控制不严格,细节不够注意,每次操作前的消毒处理必须彻底,不得留有死角,对实验所用器具根据材料的性质进行相应的灭菌;开启供试品包装的工具,如剪刀、砂轮等也应消毒,实验用的器具如吸管应清洗干净,灭菌,放液时不得接触液面,每ml样品必须放尽,否则影响细菌记数的准确性;这些细小环节都有可能污染供试品的可能,使平皿染菌数增多,导致实验误差,所以应该对实验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分析,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建立个系统、科学的操作规范(SOP),正确熟练的掌握无菌技术及操作规范是准确完成检验结果、得出可靠结论的基本条件。

还有如:操作环境不符合要求带来的误差、标准菌株的选择和保存及管理不当引起的误差、灭菌方法不当造成的实验误差、菌落数计数错误等等。

总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医学生物学,特别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近年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渐成为指导临床感染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的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事业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研究和解决,需要我们医学微生物学科和临床医学的同仁们通力合作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