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浅谈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秦惠芬

秦惠芬河北省隆尧县第一中学055350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含三个因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所认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许多课题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方式,体育活动也理所当然地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减轻焦虑,宣泄不良情绪

现在的中学生面对着繁多的考试和各方面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没有得到适当的释放,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严重的会转化为抑郁症。而体育锻炼作为学生心理的“缓冲器”可以使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得到合适的宣泄,带给学生愉悦、满足的心理,从而降低紧张不安。现代学校的体育运动经常是在室外举行,摆脱了压抑的课室学习氛围,同时项目丰富多彩,而且还时常伴有一定的体育游戏,充满了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身心两方面的愉悦,从而宣泄了情绪、缓解了学习压力。

二、培养意志品质

人的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这些良好的意志品质都是人的一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有部分中学生在意志方面比较薄弱,他们在心态上经常容易受别人的暗示而随意地改变自己的想法;在行动方面优柔寡断,同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任性和怯懦或者顽固与执拗。良好的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与日常自然条件下的运动相比无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区别,它一般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及竞争性强等特点,并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但要不断战胜生理上的困难,如肌肉酸疼、疲劳缺氧等,还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即使在寒冷或是炎热的天气下他们都必须坚持,在这种不断坚持的过程中,他们的承受力、耐受力和持久力都会有一定水平的提高。有些具体的项目如乒乓球、篮球或者足球等球类运动中,得分的机会更是稍纵即逝,容不得参赛队员有任何的犹豫,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果断、坚强的良好品质也慢慢地培养出来了,并把从中培养起来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转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

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中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长,假期的时候很多学生又沉迷于网络虚拟的世界中,结果他们参加各种群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人际关系疏远,严重的会引起孤僻症。而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可以打破这种隔离和孤单,让不同年纪、不同年龄的人相聚在运动场进行平等、友好的练习和比赛,有利于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同时很多体育项目都是群体性参与,在参加的过程中需要参赛者相互协调、加强沟通。人与人之间交往频繁,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的联系,也使学生间的交往增多了。

四、有助于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本身是一个有章可循、有一定约束力的社会活动,它是在一定的执法人员(裁判或教师)直接监督下有组织进行的活动,对培养中学生遵循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则是一个很好的过程。在体育活动中常常需要他们进行积极、有效的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调、理解、合作,需要他们与别人交流、理解他人,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另外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现代很多体育活动实际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很多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体育课堂社会。如果在体育过程中老师能针对部分学生及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通过体育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会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了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心理老师在室内开设的心理辅导,还应该注意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精神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体育运动中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向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