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经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1

如何使学生经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王丽丽韩潘潘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十七中学266109

摘要: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培养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其中的一个奋斗目标。

关键词:最佳心理状态策略

心理学研究证明,影响学习效率的主观因素有三个:心理状态、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心理状态不佳的人,即使有超凡的智力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正如古语说的“兴之所至,足之蹈之”。只有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人才能进入更高一层的心理需要。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学生,除了进行个性化教学之外,引导他们保持学习的最佳状态,是促进学习,争取进步的开始。

一、对学生有爱心是基础

常言道:“浇树要浇根,交人先交心。”所谓“心”,就是思想,要想使两方面得到沟通,甚至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教师必须全心全意的付出自己的感情。也就是说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威信,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不可低估的精神力量,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可以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管学生心理上有多大障碍,只要你对他付出了无私的爱,他就会把心交给你。这样,你才能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针对学生的心理,对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二、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能唤起和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外动力因素,所以学习动机也称为学习的推动力。它在学习中具有动力、选择和指挥三种功用。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生求“学”的欲望,就无所谓教师赐“教”的需要,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只有“激活”并“唤起”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按照所激发的方向来排除干扰,专心致志的投入学习,才能收到满意的学习效果。而培养兴趣,明确学习意义是增强学习动机的最基本方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过渡,这正是我们教师的职责。

三、要稳定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首先要争取学生的“注意”。可以采用一些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要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某些技巧,例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甚至是自己一些习惯性的、与学生达成默契的动作,同时语言要注意简洁、明了,善于归纳、概括等,这些都能防止学生降低或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注意力的集中与否,与个人的意志力有关,教师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克服精神不集中的现象,克服外界干扰,专心学习。

四、教师还应善于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

教师的情感、意志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尤其能起到左右学生学习的作用。俄国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做老师的绝对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教师的目光、表情对讲授知识的坚信意志,常常可以影响全班的学习。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激励的话语,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可能引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感觉,产生要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理智感。相反,教师过分严厉的面孔,冷酷的目光,斥责的声调,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一种受压抑,甚至恐惧的情绪。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用积极的热情的姿态进行教学,以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

五、教学中不忽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表扬肯定,也能激励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通过适当的表扬、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主义感。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不能单纯残余分子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评价必须是从德智体诸方面给予全面评价,并且评价是客观的、公正和及时的,如果凭主观印象对不同学生的评价不公正,都会使评价产生相反的结果。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气质、性格等特点。

一般来说,评价时,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告诉学生: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使失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对于自信心差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而对于过于自信的学生,在表扬的同时应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树立信心,提高自尊心和上进的要求。

心理教育已被国家教育部纳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端正教育观念,努力研究心理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同时结合家庭教育、课外活动以及社会环境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才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完善人格,完成培养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