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人低钠血症49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4-14
/ 2

心衰病人低钠血症49例临床分析

陈丽华

陈丽华(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心内科山东泰安271000)

【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4-0157-01

【摘要】通过探讨老年人低钠血症的原因及有效治疗措施,得出结论: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助于心衰患者的成功救治。预防及治疗低钠血症的关键在于:合理饮食,合理监测,及早预防,补液补钠。

【关键词】心衰病人低钠血症临床分析

心力衰竭(CHF)患者常出现各种电解质紊乱,以低钾血症为最常见,同时伴发低钠血症者相对较少。而低钠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若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常可导致病情加重,严重者可引起低钠性脑病,带来严重的脑组织损害,常合并低钾、低氯、酸碱平衡失调,病死率高。有报道合并低钠血症与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有关,严重低钠血症预示预后不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10年2月我科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49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8例,年龄38-89(62±18)岁。患者多有2种及以上疾病。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级8例,Ⅲ级17例,Ⅳ级24例。低钠血症轻度22例,中度19例,重度8例。全部病例经ECG、UCG、X胸片、生化、电解质等检查。所有患者排除脑血管病变、颅内占位性病变、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钠血症及严重高脂血症、高蛋白血症而导致的假性低钠血症。

1.2临床表现

49例患者中,呼吸困难42例,乏力45例,水肿49例,咳嗽24例,腹胀39例,恶心、呕吐8例,反应迟钝、淡漠5例,昏迷昏睡1例。肺部罗音49例,心律失常46例,血压<90/60mmhg11例,血压>140/90mmhg28例,低蛋白血症19例。

1.3诊断标准

心力衰竭患者根据Framinghan诊断心力衰竭标准。心功能分级按NYHA心功能分级法。电解质的诊断标准:低钠血症指血钠浓度<135mmol/L。同时对低钠血症进行分度,即轻度130—134mmol/L,中度120—129mmol/L,重度<120mmol/L。

1.4治疗方法

由于患者大多心功能差,病情重,且往往存在合并症,因此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积极寻找病因,消除诱发因素,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测得血钠、血氯数值,给予静脉补充氯化钠。轻度低钠者适当高钠饮食或少量静脉补钠,中重度者宜静脉补充高渗盐;对心衰较重者补钠的同时静脉应用呋塞米以防加重心衰,并注意补充钾、氯、镁、钙等离子。对稀释性低钠血症轻者限入量及应用利尿剂。心衰轻者血钠>130mmol/L时可改为等渗盐水或适当高盐饮食;心衰重者则血钠>135mmol/L时,方可停用高渗盐水,改用等渗盐水或口服补充。静脉补高渗钠速度不宜过快,过快静脉补钠可加重心衰;还可能导致中心性桥脑髓鞘破坏,出现截瘫、四肢瘫、失语等严重并发症,应予注意。对于血浆白蛋白过低者,则予以静脉补充白蛋白,同时优质高蛋白饮食,使血浆白蛋白>30g/L。

1.5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或心功能改善1级,低钠血症恢复正常或纠正为轻度。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重度或中度低钠血症纠正为中轻度。无效:心功能改善1级或恶化,低钠血症无改善或恶化。

2结果

49例心衰合并低钠血症病人中,临床显效45例,有效3例,1例因病情过重而复杂,治疗5天效果不明显自动出院,无1例病人死亡。

3讨论

低钠血症比较少见,发病率为1%—25%且易与原发病混淆。心衰所致的低钠血症为混合性低钠血症,即缺钠性低钠血症和稀释性低钠血症并存。低钠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心率快,乏力,表情淡漠,甚至神志恍惚,嗜睡及昏迷,亦有少数病人表现为烦躁不安者。而心衰时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与低钠血症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因此治疗上往往容易忽视了低钠血症的存在,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极为关键。对轻度低钠患者,鼓励适量高钠饮食,并适当补充等渗生理盐水,很快即可纠正低钠血症。但对于中重度低钠血症患者治疗过程中易发生病情反复,纠正起来非常困难,除给予吸氧,卧床休息,限水,扩张血管,强心及治疗原发病等措施外,静脉补钠十分关键。此外,严格限水,高钠饮食也十分关键。对于重度心衰病人,补钠时间宜缓慢而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补钠量要足,补钠的同时静脉应用快速利尿剂以防加重心衰。血钠水平应补至正常水平方可逐渐减量,渐至停用。对于合并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因低蛋白血症时组织间液增多,有效血容量减少,单用利尿剂消肿效果差,在补充白蛋白同时利尿,可使多余的组织间液回到血管中经肾脏排出,并能避免因血容量过多引起的心脏负荷过重。总之,及时发现低钠血症,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助于心衰患者的成功救治。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4-27.

[2]董传仁,张载福.临床病理生理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