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先心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23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先心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23例

邹洪柳永华

邹洪柳永华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678000

[摘要]目的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患者查体胸骨左缘第3-4助间隙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超证实为膜部室缺。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2~13(平均4.9)㎜,室缺上缘距主动脉瓣下缘1~4(平均3)㎜,12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1例为室缺修补术后残余分流,2例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根据室缺形态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或改良猪尾巴导管和Terumo超滑导丝,通过室缺口建立轨道,23例均采用国产膜部室缺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23例介入治疗成功,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半年后复查心脏彩超,残余分流自行消失,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12个月,23例患者心脏彩超证实左房左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膜部室缺封堵术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国产封堵器价格适中,适合我国国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国产封堵器膜部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VSD)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之一,占先心病的25-30%,其中膜部VSD约占75%,外科修补术一直是治疗VSD的传统方法,虽然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需要体外循环,手术创伤大,并可出现麻醉意外、感染、心脏传导阻滞,远期心律紊乱和手术疤痕等问题。因此寻求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临床所关心的问题,随着Amplater封堵器的研制成功及国产化,使得导管治疗VSD的广泛开展成为可能,我院2011年2月起采用经心导管法封堵膜部VSD2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2011年2月—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了23例膜部VSD患者,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57(平均19.13)岁,体重12~75(平均32.73)kg。6例劳累后感心悸、胸闷、气短,23例患者查体胸骨左缘第3-4助间隙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分裂。胸片显示肺纹理增多,心胸比值0.45~0.65(平均0.55)。心脏彩超显示:膜部室间隔回声中断2~11㎜,心室水平有左向右分流束。12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1例为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2例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又全。

二、操作方法:对不能配合手术,8岁以下的儿童行静脉复合麻醉,能配合者选用利多卡因局麻,穿刺右侧股动脉和股静脉,常规给予肝素100u/kg,从动脉侧插入5F~6F猪尾巴导管至左心室,取左前斜45°~60°加头位15°~20°行左室造影,确定VSD的位置和大小。根据VSD形态选择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或剪切塑形的猪尾巴导管作为过隔指引导管和Terumo亲水涂层超滑导丝进入左心室,在室间隔左室面寻找VSD开口,将右冠状动脉导管或改良猪尾巴导管通过VSD进入右室,从导管内送入长导丝至肺动脉或上腔静脉,从股静脉侧插入6F多功能导管至右房、右室、肺动脉测量压力,并送入圈套器,套住位于肺动脉或上腔静脉的导丝,由股静脉拉出体外,建立股静脉-右房-右室-VSD-左室-主动脉-股动脉导丝桥,由股静脉侧沿此导丝桥送入选择合适的加硬输送鞘管,顺次经右房,过室间隔送至主动脉弓部,回撤输送鞘管至主动脉瓣上方,回撤扩张内导管入长鞘内,从动脉侧推送导丝使输送鞘管到达左室心尖部,撤去导引导丝和扩张管,根据左心室造影测量的VSD直径,选择大于缺损1~3㎜封堵伞进行封堵。重复左心室造影,升主动脉根部造影和心脏彩超检查,确定封堵器位置良好及对主动脉瓣无影响后释放。

三、器材选择:VSD封堵器由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公司生产。选用的对称性、不对称性和零偏心性膜部VSD封堵器(PVSO)由镍肽合金金属丝编织的,不对称性PVSO的左心室侧伞的上缘有0.5㎜的边缘,伞的下缘有5㎜边缘并有一铂金标记,在X线下能显示伞的位置,右心室侧伞均有4或5㎜边缘,根据伞的腰部直径分为4~16㎜不同型号,左右盘片之间距离2.5~4㎜;零偏心性VSD封堵器,左心室伞的上缘为0㎜。对称性PVSO,两侧伞的边缘均为2㎜,根据VSD形态、缺损大小、缺损与主动脉瓣、三尖瓣的关系选择不同类型的封堵器。

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2~13(平均4.9)㎜,VSD上缘距主动脉瓣下缘1~4(平均3)㎜,1例为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2例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3例介入治疗成功,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22例无分流,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23例封堵术后听诊室缺杂音消失。术中PVSO型号为4~16(平均7.8)㎜,术后2天1例出现三度房室传导沮滞,给予地塞米松静滴7天后消失,平均住院时间6天,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2天,静脉应用抗生素1天,服用阿司匹林3-5mg/kg/d6个月,术后1、3、6、12个月随访,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及胸片,术后1例少量残余分流者术后半年复查心脏彩超分流消失,所有病例X线胸片示肺血较术前明显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心脏彩超示左房左室也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心电图无房室传导阻滞。

讨论

VSD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治疗方法,1988年Lock等[1]用Rashkind的双面伞器经导管成功关闭VSD,国内任森报等[2]于1991年报道应用该方法治疗VSD也获得成功,至今已有20余年历史。但由于封堵装置不够理想,手术操作复杂,少数病例术后有残余分流及出现并发症[3、4],所以限制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2000年Gu等[5]在美国完成了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的动物实验,并进入了临床应用。随着临床广泛应用证实,Amplatzer较其它封堵器使用方便,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比较理想的VSD封堵器,我国于2002年6月开始应用,本文所用封堵器由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公司生产,其原理与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相似,但价格相对较低。本文总结了近2年在我科住院的23例先心病膜周部VSD的病人经导管方法采用国产封堵器治疗,手术全部成功。未出现死亡、溶血、封堵器脱落及移位等并发症,术后2天1例出现三度房室传导沮滞,给予地塞米松及静滴7天后消失,1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半年自行消失。影响成功的因素主要是适应症的选择,封堵器的装置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和技巧。VSD的适应症为[6]:(1)膜周部VSD:①年龄≥3岁;②体重≥10kg;③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单纯性VSD,如肺动脉压力升高,心脏扩大等,儿童VSD直径>2㎜;成人VSD直径>3㎜而<14㎜;④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无右冠瓣脱入VSD。(2)肌部VSD儿童>2mm,成人>3mm。(3)外科手术后残余分流。(4)伴有室间隔膨出瘤,但不影响右心室流出道者。禁忌症为[6]①VSD≥14mm;②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③伴有其他需手术矫治的心脏畸形。④封堵器安置处有血栓形成。VSD封堵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轨道的建立和封堵器的选择。全部轨道的牵拉必须在导管或鞘管中操作,防止心内瓣膜或其他组织的撕裂损伤。在推送封堵器过程中,固定输送鞘管,避免心肌穿孔。要防止输送鞘管折曲移位,使封堵器难以到位,必要时可选用抗折鞘管。常规选择封堵器要比缺损大1-3mm,嵴内型VSD,因缺损靠近主动脉瓣,常合并不同程度主动脉瓣脱垂,超声心动图和左室造影常不能准确评估VSD的大小,选择封堵器难度较大,需要使输送鞘管通过VSD后,再听诊是否有杂音,杂音是否明显减轻或加强。重复检查超声心动图,再进行左心室注射造影剂来检查分流情况,以综合判断VSD大小,精确测定VSD大小后,选择比VSD直径大2-4mm的偏心VSD或零偏心VSD封堵器。当合并有室间隔膜部膨出瘤时要慎重选择封堵器,如果膨出瘤的瘤体过长,封堵伞难于将瘤体夹入两伞之间,会造成封堵后流出道相对狭窄,选用PDA蘑菇伞封堵效果会更好。VSD封堵术的主要并发症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加速性交界性心律、封堵器移位或脱落、二、三尖瓣腱索断裂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返流,溶血及心脏穿孔,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心率和节律的变化。选择好适应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对初期开展先心病封堵术的医院来说,适应症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成功率的因素。综合上述膜周部VSD封堵术具有创作小、术后恢复时间短、无手术疤痕、并发症少、手术成功率高,国产封堵器也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介入治疗先心病的装置,安全性能较高,疗效可靠,价格适中,符合我国国情,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LockJE,BlockPC,MckayRG,etal.Transcatheterclosureofventricularseptaldefects[J].Girculation,1988,78:361-368.

2任森根,鲁金祥,康康,等。经导管关闭心室间隔缺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19:388.

3韩玲,张维君,戴汝平,等。导管介入性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术后并发症(附二例报告)[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204-206.

4VogelM,RybyML,ShoreD.Performationoftherightaorticvalvecusp:ComplicationofvenricularseptaldefectclosurewithamodifiedRashkindumbrella[J].PediatricCardiol,1996,17:416-418.

5GuX,HamYM,TitusJL,etal.Transcatheterclosureofmembran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swithanewnitiolprosthesisinanaturalswinemodel[J].CatheterCardiovascInterv,2000,50:502-509.

6周达新,高伟,等。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病例解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