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激励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激励机制

邓小林

邓小林四川省宜宾县李场镇小学校644600

摘要:小学数学要适应培养需要,面向全体,使得人人都有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使用恰当的激励机制,实现双赢。

关键词:有效兴趣尊重关爱激励双赢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11-124-01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先有效,再高效,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这一根本目标,我认为:培养学习兴趣,建立激励机制。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比较稳定的动力,是学生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深切体会到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教学十分重要。一个人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去了解、探究未知领域,产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等材料,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努力提高学习质量。除此之外,我认为还要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关爱学生,尊重人格

1.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对学生尊重关心不仅表现在学习上和生活上,而且体现在对学生细微的关怀与关爱中。尊重是双向的,你尊重别人,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教学中也一样,只有切实的关心、尊重学生,才会得到学生充分的肯定和尊重,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你教的学科就会使学生感到兴趣而认真的学习。反之,如果强制压迫学生,甚至责罚学生,使学生觉得自己被压抑,被怀疑,被羞辱,被贬抑,那么即使像体育、音乐这类轻松的学科,也会对之乏味而不愿学习。可见,关爱学生是培养学生兴趣,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前提。

2.关注学困生,鼓励学困生

学困生有多种原因:有的是家庭因素,有的是基础差,不爱学习,有的是胆小,不敢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就成学困生了。有一次在数学课上,我问了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没有举手回答,我问了多遍都没有人回答,我失望的只好把答案公布。下课后,有位学生悄悄的递给我一张纸条,然后就跑开了。回去后一看,纸条写着:“老师,其实你问的那个问题我已经做出来了,我不敢说”。那是一个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同学,也不爱说话。当时我心理还抱着怀疑的态度,在第二次课上,我又出了一个类似的题目,叫他起了来回答,令人吃惊的是,他很清晰的说出了答案,我立即就表扬了他。后来我发现他上课敢于举手发言了,课外还经常主动来找我问题目,性格开朗了很多。其实多数学生是比较渴望学习的,渴望与其他同学一样得到老师的关怀、微笑和表扬。

3.走进学生生活,培养感情,增添兴趣

在教学中,我深入班集体,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时常找学生谈话,谈心,与一起娱乐、打篮球、漫步、合影留念,与他们同吃一桌饭......渐渐的,班上很大一部分的同学开始转变了对数学的学习态度,时常主动的找我补习,问数学题,使我在教学中更具有针对性。一段时间下来,多数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感化学生,踏实工作

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在工作中要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道德的是的去工作,做好各个教学环节。无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能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们,批改他们的作业,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一视同仁的关心帮助他们,不偏袒,不护短。这样每一个同学都觉得老师在爱着他们,老师的辛苦就会自然感染他们,他们就会齐心协力,爱护班集体,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不会低落,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二、建立并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一套恰当而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使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为了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使之能够保持长久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对学科知识的强烈爱好,肯于钻研,乐于探究。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根据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人只有情感因素在最佳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对所接受的事物进行理解、判断、分析、归纳、推理和总结,取得最佳成果,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而学习本身就是劳动,是件辛苦的事,所以有厌学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其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同学的掌声都对他们莫大的奖励。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激励小组学习的机制

为了适应课堂改革的新要求,鼓励每个学生都比较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我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6人,便于学习,组员作适当搭配,(只能在教师心里)把学困生叫A类生,学习好的叫B类生,两类生根据自身基础和实力参与学习竞争。每组确定一名学习小组长,建立学习小组,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中竞赛。

1.预习评比激励

为了使数学教学由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我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编写出可行的“导学案”,以便帮助学生进行预习,对课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案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一般以基础和中等难度的就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编有观察生活,搜集事例的问题,同时要尽量有创意,便于引起他们的兴趣。学案的完成,要求他们统一、定时、自主完成。预习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在课后,一般有学科班长和各小组长监督负责。然后教师根据各组完成的时间、质量、态度进行评比,选出2——3名给予表扬:其中A类生只要能完成最基础的就算合格,以此鼓励其积极参与学习,有所提高。选出的学优小组分别用大小不等的红五星表示。那些没有获得红星的小组就有想在下次获得的愿望。

2.小组交流评比激励

在预习后,针对部分学生对学案中的基本知识点、重点难点问题不甚明了,我就在课堂上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各小组去把自己小组分配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根据各小组交流讨论气氛热烈程度由教师进行评比打分,特别要鼓励A类生发言,若某组该类生发言的多,可得“优”。

3.小组展示评比激励

各组在交流讨论后,由选出的代表或老师安排的组员分别把交流的成果展示出来(口答或板书),教师对A类生展示正确的要当场给予肯定表扬,该组应加分,特别是有创造性回答或一题多解的。

4.小组点评评比激励

点评是对以上的展示结果给予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和补充的活动。点评要分层次,对问题答案比较简单的,我就特别安排A类生来点评补充,以此鼓励他们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习惯。然后根据点评的是否正确与否和是否有创新来评比。

5.课堂检测评比激励

在课堂练习之后,根据各组完成的效率(主要指时间和质量)来评比。当然也不能忽视学困生这一群体。

(二)综合素质考核小组的机制

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每节课的评比情况我都进行汇总登记,并经常鼓励各组进步。一个月进行一次总评,“星”多的为“优”。对在一个学期都表现好,有进步的组,其组员在综合素质考核中建议班委和班主任适当加分鼓励。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我觉得很多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有了很大转变,有了进步。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需要教师的培养,需要措施激励。有了它,学生才能喜欢你,喜欢数学,实现教学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