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的作用杜美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谈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的作用杜美林

杜美林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计划统计和成本管理是紧密联系的,计划统计是必要前提成本管理和创效是最终目标,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下,对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进行强有力的推动工作。在此同时,文章针对计划统计和成本管理之上,进一步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完善整个项目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也大大减低了对成本的开支,实现了管理创效的目的。

关键词:计划统计;成本管理创效;关操作程序;问题及措施

1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概述

项目的相关计划统计是通过科学的的方式对相关记录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形成相应的工作报表,为企业最终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依据。通过科学严谨的统计程序,优化后的可控化成本指标作为施工经验总结,为下个类似工程项目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它是在合理组织施工各生产要素的前提下,优化施工组织方案、采购方案的比选、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等一系列的举措,通过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考核等一系列成本管理环节,在保证安全、质量、进度的都达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优化成本,达到以最少的生产成本获得最大成果的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是从工程投标报价开始,直至项目竣工结算完成为止,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统筹兼顾到。

2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计划统计和成本管理是紧密联系的,计划统计是必要前提成本管理和创效是最终目标,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下,对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进行强有力的推动工作。计划统计为成本管理提供成本管理可控化的指标,成本管理的最终成效是在计划统计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之间同时还相互制约着,在此基础上更好的为管理创效服务。成本管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成本控制都需要做相应的计划统计。

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时期里,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都随着伴随其中。在项目投标报价期间里,如果该工程与完成工程有大同小异之处,那么就可以根据统计分析类似工程的成本数据,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分析、归纳、提炼,并对结构差异和价差部分进行调整,可以用此概算指标编制当前工程的预算。项目施工阶段,编制相关施工成本控制计划,同样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已完工程部分的成本数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处理,根据已完工程部分的工程量,可以大致得出待完工程预计需要增加的投资及其各成本费用可控化指标,根据现有成本控制指标考核下一阶段成本工作的效率。在项目成本阶段性控制及分析考核阶段,利用计划统计的方式,采取相应的横道图法、表格法、曲线法等表达方法,可以分析成本的费用偏差、进度偏差、费用绩效指数、进度绩效指数等评价指标,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使成本管理沿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对比、因素分析,从而找出实际可控化指标与目标指标之间的差距,同时分析得到导致指标变化的差异的影响因素,不断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的成本管理工作做好实质性的保障和准备。

3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的操作程序

3.1统计工程项目各项成本消耗

3.1.1施工项目成本资料准备:

分析整理已完工程项目的相关成本资料,明确掌握每项成本开支情况并加以分类、归纳、提炼、升华,形成条理明晰有参照意义的成本资料。

3.1.2各种主材工程量统计

(1)各种主材设计消耗量统计:以设计施工图为参照物,计算各种主材在设计上所产生的消耗工程量同时按照各种主材规格型号加以整理统计。

(2)各种主材应耗量统计:根据计算出的设计消耗量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考虑一定的合理损耗率计算各种主材应耗工程量并按各种材料规格型号加以整理统计。

(3)统计剩余工程主材应耗量:根据已完工程的单位应耗量和剩余工程量得到剩余工程的材料应耗量并按各种材料规格型号加以整理统计。

3.1.3劳务费用统计:

按照剩余工程量=总工程量-截止某一阶段已完工程量,剩余工程量×劳务合同单价=剩余劳务费用。

3.1.4机械能源费用统计:

机械能源费用统计依据具体一个时间段里能源消耗实力为参考,在结合已统计出的已完成工程量的基础上,反推出单位工程量能源消耗指标。

3.1.5周转、二三项目材料统计:

根据合理适度的周转次数计算总的需求量,按照后期需求量=总需求量—某一阶段已进货量,后期周转材料费用=后期需求量×平均单价,按照计算出的后期周转及二三项材料的费用进行控制。

3.1.6其他剩余费用统计与计算:

其他剩余费用包括机械设备摊销、本级费、不可预见费等,根据企业相关部门的文案要求进行相关的计算和监控。

3.2设定可控化指标

成本控制可控化指标设定原则:通过统计出来的可控化指标要适度超前,具备挖掘的潜力。保障设定的准确性,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如果设定的过低,导致统计有误或者计算出错,不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及时没有进行合理的更正,在测算结果显示的成本控制效果出现虚盈,没有发挥到相关的成本管理的作用,同时还会助长一股不正的工作作风;如果设定的过高,及时做出相应的努力,成本测算结果仍然呈现虚亏的情况,这样以来就很容易挫伤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违背了成本管理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最终导致成本管理只限于虚无缥缈的形式。所以成本控制的可控化指标要经过专业人员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统计、分析、计算并考虑各种可能发生因素的影响来设定,保障成本控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3成本分解与考核管理办法编制

3.3.1成立责任成本领导小组: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费用控制的目标设定合理的可控指标,在项目工程中确立总负责人,同时相关辅助人员的成本管理领导体系。

3.3.2明确成本费用目标:

根据各部室及个人的岗位职责和责任成本预算的费用组成形成相应的责任费用控制中心,明确总成本预控目标及各个责任中心费用预控目标。责任划分明晰,分工明确,提高对成本的控制力度。

3.3.3明确考核化流程及要求

3.3.4明确考核方式:

在整个项目中,要制定明确的考核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如责任成本预控考核实行总成本包干、分项成本动态管理、季度考核、年终兑现的方式。

3.4成本控制:

依照各个责任控制中心的责任划分,多方面采取措施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等实施管理对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等进行控制。

3.4.1人工费控制:

注重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作业队的组织管理水平,根据施工进度、技术要求,合理搭配各工作环节的工人数量,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和多种施工作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和熟练操作程度,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工人,提高工作效率。

3.4.2材料费控制:

主要涉及到指标控制、计量控制、包干控制。

3.4.3施工机械使用费控制:

主要涉及控制台班单价、控制台班数量。

3.5成本核算:

根据项目实际支出范围,分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安全费、基本费、不可预见费等。

3.6成本分析:

以某项材料节超为例,节超分析包括由于量差引起的节超和由于材料价差引起的节超,通过分析比较可以清楚了解到哪项节超是管理方面的经营成果,以便为下一步的控制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4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创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4.1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创效存在的问题:

全员参与意识不强;计划统计台账不健全;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关系认识浅薄;信息化系统在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不足。

4.2应对措施:

加强业务方面的培训;定岗定员;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经常下工地,锻炼实操经验。

5结语

由此可见,计划统计与成本管理是整个项目的组成部分,贯穿到项目的每个领域里,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联系,必须强基固本,将每个细节都落实到细节上,才能真正达到管理创效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长庚.基于资源流的作业成本管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2]邓明君.集成成本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2005.

[3]陈静涓.浅谈如何做好工程计划统计工作[J].经营管理者,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