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

陈文君

陈文君(大英县蓬莱镇中心学校四川大英629300)

1.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何谓研究?词典上对研究是这样描述的:①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②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可见研究性学习就是:为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而采取的商量、讨论、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习方法的学习,且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教师的教学应立脚于教学习方法,教师要转换角色,变权威者为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根据其理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主要经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操作,自主探索——交流汇报,总结求真——组织实践,应用研究。

下面我就“研究性学习”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谈谈我的做法与思考,旨在“抛砖引玉”,望同行们指正。

2.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2.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能水平,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2合作操作,自主探索。

师: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意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

生:组队、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3交流汇报、总结求真。在充分实践探索之后,汇报探索结果,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4组织实践,应用研究。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再回头去回答课始提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完成了课后的练习和《课堂练习》中的基础性的巩固练习后,

3.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思考

3.1情境创设,要注重“生活原型”,要服务于数学知识,要能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由此可见,新课标倡导数学教学应挖掘数学与实际的关联点,寻找生活中的各种数学原型而创设恰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但创设的情境要服务于数学知识,要有激趣作用,要有利于教与学。否则创设的情境将是画蛇添足。如:教学“倒数”,有位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倒过来。比如人可以倒立,杯子可以倒过来杯口朝下放……。教师出示课题倒数后,接着问:猜猜看,倒数是什么?由于受前面创设的情境影响,许多学生都说:就是将数倒过来。于是学生举了1倒过来是1,8倒过来是8,6倒过来变成9,9倒过来变成6的例证。这样的情境创设显然与教学内容格格不入,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反而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误导,不利于我们的教与学。

3.2提出问题要有思考性,探索性,激趣性。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往往是由问题而始,好的问题一经出示,便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思维。但所提问题要有思考性,探索性,激趣性。同时教学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其实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一旦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那么便能以更主动,积极的态度从生活中的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3.3操作实践要变无主体意识的“操作工”为具有自主探索的“创作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意图去“探索”,这样的探索毫无主体意识可言,更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式,学生变成了“机器人”,所谓的“探索”只是形式上的“探索”,没有实质性,学生只是一个“操作工”。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用教师发给每位学生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在统一的指令下,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最后再从几个不同的图形中判断哪几个是长方形,哪几个是正方形。这样的教学看上去学生动手操作了,探索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实际上学生只是按老师贩“指令”操作,学生只是当了一回“机器人”,虽然表面上是热闹的,但学生的思维其实是被动的,没有自主性,没有自己的猜想和创造,这样的操作只具其形不具其质。

3.4合作交流要是全渠道型,不能是轮型交流模型。在交流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彻底转换角色,变权威者为引导者,组织者。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注重指导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如有意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了吗?懂了请再说给大家听一遍。你觉得他讲的怎么样?如认为好,请说说好在哪里,如认为不妥,说说不妥在哪里。且时不时表扬赞赏听得认真的同学和敢于怀疑和否定的同学。把学生推到合作交流的前台,在注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指导学生交流。这种交流模式学生显得很虚心,很投入,很文明,当别人发言时学生也必能认真地听,静静地想,客观地评价,教师在学生交流合作的活动中有所为也有所不为,这种交流模式才是全渠道型交流模式。这才能克服学生只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忽视倾听别人的诉说并积极响应。只注重对老师一对一的交流,忽视同其他同学的全方位的交流。

总之,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特点,正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改革方向,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