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手术臂丛和颈丛浅支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锁骨手术臂丛和颈丛浅支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观察

廖平旺

岳阳市二人民医院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锁骨手术臂丛和颈丛浅支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到2016年9月期间诊治的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中抽取74例作研究对象,并遵从随机抽签原则分组,研究组(n=37)应用臂丛和颈丛浅支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n=37)单纯实施颈丛浅支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阻滞麻醉效果以及术后12h的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阻滞麻醉成功率是91.89%,平均VAS疼痛评分是(2.78±0.29)分;对照组患者的阻滞麻醉有效率是72.97%,平均VAS疼痛评分是(4.72±0.56)分;2组麻醉效果、术后疼痛指标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锁骨手术臂丛和颈丛浅支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肯定,可有效提升其阻滞麻醉成功率,并减轻其术后疼痛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臂丛和颈丛浅支联合阻滞麻醉;VAS疼痛评分

本研究为明确锁骨手术臂丛和颈丛浅支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对37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应用臂丛和颈丛浅支联合阻滞麻醉,并以单纯颈丛浅支阻滞麻醉为参考,现报道2组阻滞麻醉效果以及术后12h的疼痛程度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共74例,均在2015年7月到2016年9月期间就诊,已经各种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锁骨骨折,排除血常规检查异常者、神志不清者、临床资料不全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1]分级为I~III级。参考随机抽签原则将上述研究样本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均37例。研究组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为18~39岁,平均年龄为(33.49±3.28)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5例,重物砸伤10例,高空坠落伤1例,其他原因1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为19~39岁,平均年龄为(33.51±3.26)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4例,重物砸伤9例,高空坠落伤2例,其他原因2例;2组患者平均年龄、骨折原因、性别等基线资料的统计学对比结果提示其无差异(P>0.05)。

1.2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前半小时取0.1g巴比妥钠、0.5mg阿托品进行肌肉注射,进入手术室后,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严格检测其生命体征;研究组应用臂丛和颈丛浅支联合阻滞麻醉,即在患者头部置放气枕,保持平卧位,头部偏向于健侧,而双侧手臂则紧贴身体。医师可经肌间沟接近肩胛舌骨部位穿刺,并沿着病人足部方向持续进针,回抽无血,则取0.375%甲磺酸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25ml予以注射,完成臂丛浅支阻滞麻醉。15min后开始颈丛浅支阻滞麻醉,即在病人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的交汇处下方0.5cm予以穿刺,应用7号穿刺针予以垂直穿刺,进针到颈前筋膜下后退针,且在回抽无血、脑脊液后,取麻醉药物2ml注入,而麻醉药物同臂丛浅支阻滞麻醉所用药物相同;对照组单纯应用颈丛浅支阻滞麻醉模式,操作同研究组。

1.3观察指标

(1)注射局部麻醉药物25min后,使用针刺法检测臂丛、颈丛神经支配区域痛觉阻滞程度,可分为阻滞完善、阻滞有效、阻滞无效三种等级,其相应标准如下:①阻滞完善:手术区域无疼痛感,抬臂牵拉时无不适感;②阻滞有效:术区疼痛明显减退,抬臂牵拉时有轻微不适感、疼痛感;③阻滞无效:术区疼痛感觉无变化。阻滞麻醉成功率=(阻滞完善+阻滞有效)/总人数?100%。

(2)参考视觉模拟量表(VAS)[1],评估两组患者术后12h疼痛程度;其中,0分表示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9分重度疼痛,10分剧烈疼痛,其评分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烈,反之越轻微。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19.0统计学软件输入本组研究所得数据:对计数资料使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对比使用c2检验;对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则实行t检验;P<0.05,即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即对比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阻滞麻醉效果

研究组患者的阻滞麻醉成功率是91.89%,对照组患者的阻滞麻醉有效率是72.97%,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2h的疼痛程度

研究组患者平均VAS疼痛评分是(2.78±0.29)分,对照组患者平均VAS疼痛评分是(4.72±0.56)分,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详见表2.

表12组患者阻滞麻醉效果比较(n,%)

3.讨论

锁骨骨折作为骨科最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其发病率在全身骨折性疾病中占比5~10%,且发病群体以儿童、青壮年为主[2]。锁骨骨折以压痛、皮下瘀血、局部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引起剧烈疼痛感,需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干预。目前,手术是临床上用于治疗锁骨骨折的主要手段,其中以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应用频率最高,手术疗效确切,是治疗锁骨骨折的常规术式[3]。然而,伴随医疗技术进步,患者对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要求也随之提升,特别是术中麻醉,但选取何种麻醉模式,临床上尚无统一意见。

经长期临床麻醉实践总结可知,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适宜应用局部麻醉,因多数患者无法耐受手术刺激性,容易影响手术效果[4]。当前,临床上多采取颈丛浅支阻滞麻醉模式,其可全面覆盖患者整体手术区域,减小手术对病人神经形成的刺激,基本上可满足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麻醉需求。然而,近年来多项实验发现,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在颈丛浅支麻醉中,进行肩关节处操作时,特别是骨折复位、骨膜剥离时,患者有明显疼痛感[5~6]。鉴于此,建议在颈丛浅支阻滞麻醉基础上联合其他局部麻醉模式、臂丛浅支阻滞麻醉作为解剖标志定位简单的神经丛阻滞麻醉操作技术,多采取单一入路方式,借助神经刺激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而提升其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本研究即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臂丛和颈丛浅支联合阻滞麻醉,可实现臂丛、颈丛麻醉负责区域重合,特别是C3~6脊神经所控制的区域,敏感性极高,可获得良好麻醉效果。研究组患者的阻滞麻醉成功率、平均VAS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充分证明了锁骨手术臂丛和颈丛浅支联合阻滞麻醉的突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延红,王峰,陈静霞.低浓度罗哌卡因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效果观察[J].海峡药学,2017,29(1):115-116.

[2]高松宝.颈丛臂丛联合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9).54.

[3]刘晓兵,朱轶华,马霞.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4):16-18.

[4]孙洪涛,栗偲平.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3):34-36.

[5]林小波.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麻醉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9):72-73.

[6]严晓东,祝永霞,叶利.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患者镇痛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1):4371-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