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租房设计如何满足“夹心层”需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3

论公租房设计如何满足“夹心层”需求

孙羽翔徐风

——以鄞州区保障性住房二期工程为例

宁波市鄞州建筑设计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如何才能在诸多的限制条件中,寻求一种能够将高密度和舒适性相对融合的居住环境,是当前保障性住房设计的主要思考范畴。2013年12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提出,从2014年起,各地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将并轨运行。由此,作为过渡性保障房的公租房,已成为我们必需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公租房;夹心层;高密度;有机性;交往密度

前言:

不能租廉租房,却买不起经济适用房;不能买经济适用房,却买不起商品房;刚刚毕业,收入不低但没有积蓄,买不起房又租不到便宜、稳定的房——这就是现代社会中常说的“夹心层”。【1】

面对这些人群,政府从2007年开始了公共租赁房的调研工作,力求解决存在阶段性住房困难的人群。

正文:

与以往我们针对普通居住区所做的设计不同,在公租房的设计过程中中,由于受总面积和各项指标的限制,在整体设计上表现出:1.在空间设计和建筑布局中,高密度和舒适性相互矛盾、相互制约;2.在户型的选择上,考虑到均好性问题,通常一个居住区户型种类较为单一;3.在套内面积定位上,各个功能空间容易产生相互影响;以上三点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既各自独立又相互限制,因此,要求我们的先期设计阶段就应该将户型的选择和组合模式与总体规划设计穿插考虑、同步进行。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

在政府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中,由于考虑到安置人群的数量和用地的现状,经常面临用地容积率高,人口密度高的现状。在如此高密度的情况下,考虑居住区的整体环境舒适性和空间利用高效性变得尤为重要。

1.空间构造:

在公租房的设计中,考虑到居住人群的多样性,我们往往需要将家庭住宅和公寓这两种不同的类型放置在同一块区域。因此,对于住宅楼模式的选择,将直接决定总体排布。就高密度的要求而言,如果地形要求过于严苛,就需要我们仔细考量楼宇之间的间距,及其所形成的室外空间效果。【2】

例如鄞州区保障性住房二期工程的设计方案。由于改项目地形为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在常规楼宇的排布上,出现了两排有余,三排不足;两端过长,中心辐射力不强的情况。我们针对设计上的诸多可行性进行反复论证,最后将空间定格在住宅区和公寓区分东西两块单独设计,同时在小区出入口、小区路网及景观带的串联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住宅区的设计上,考虑地形的不利因素,通过点式错位的处理手法,拉大建筑之间的南北间距。并利用前后排之间楼宇的相互错位,也为住户的私密性提供的有效的解决手段。

2.交往密度:

这是一个城市学之中的概念,简单来讲就是说:一个城市或者地区不光人口要有一定的密度,而且功能也是混合的,各种人群才会汇集,由此带来职业、信息的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产生使得社会表现出一种有机性,而所谓的交往密度就是使有机的社会互动得以实现。表现在建筑上,建筑由于需要满足不同人群的支付能力和需要,也会呈现出多样性。【3】

在这里,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个概念,不仅因为其理念与我们保障房居住区所面对的状况相符合,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一部分的居住区应该承担一部分的社会责任。我们现有的居住区设计通常在考虑的是增加小区绿地,改善住宅空间的物理品质,却经常忽略了原来街道、社区的空间对于交往和社会化的重要性。这里提到的交往不单单是人们言语上的交流,也是视觉上的一种信息的捕获。可以是行人之间的审美传递,可以是广告信息的一种教育。【4】它们的存在不是现代小区中一个简单的会所,一个相对集中的社会活动中心所能替代的,它们表现的很随意,有可能在走廊的转角,有可能在中心绿地的某个角落,或许是避风的廊道,或许是遮阴的树下。原有的居住区室外空间本应该是流动的活动、流动的人、流动的情感、流动的景观,置身其中会有独特的感受,现在变成了单纯的行走空间,行人只想迅速穿越。

二、公租房户型设计

公租房的供应对象,包括已通过经济适用房、限价房资格审核,尚在轮候的家庭和其他住房困难家庭,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面对这两类居住需求不同的人群,在小区户型的选择上,应以适合家庭的居室型和适合单身的公寓型为主。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于人际交往及个人私密性的需求,我们在空间的营造过程中更应该思考:既提供一个有遭遇机会的场所,又保有私密性,要有适当的尺度让人停留和交往。【5】

1.居室型:

现有的公租房户型,在户型的合理性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居室型设计中:由于同一楼层户数增多,造成楼道面积加大,使得总面积不大的公租房,对公摊部分变得十分敏感。对此不少设计中将建筑形体考虑为点式蝶形和条式中廊形,希望以此来降低公摊,达到户型高使用率的目的。然而这样的设计往往会在采光和通风上带来不少的问题。同时在房间的使用率上,户内各种管道、墙体占用的面积较大,这在大户型中感觉还不怎么明显,但在寸土寸金的小户型中,却显得非常抢眼。

考虑到诸上因素,在居室型的户型和组合设计上,我认为更适宜采用一梯多户的敞开单廊式全朝南设计,将居室设置在走廊的南侧,而北侧仅需考虑楼电梯和管道井设计。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与可以借用公共走道空间,解决中间朝南户型南北风完全不流通的弊端,同时卫生间内部因为因为开窗而取消的的管井设计,有效地加大了户内使用率。

在户内布局上,考虑到公租房租用人对各个生活功能的使用状况及使用频率,对户内的不少常规空间另行定义。例如,公租房内可保留常规居室中的书房设计,但在户内位置的选择上,考虑公租房内部书房白天的使用率较低,且一般的书房另带了储藏功能,故可将它设置在户内采光位置差,相对角落的空间。另如,将餐厅和客厅明显区分,在公租房这种空间狭小的户型内部显然是难以实现的。然而我们也不能因为空间面积小,而相应的取消了部分的生活功能。其解决方案,就是采用开敞空间的模式:将餐厅和客厅连通,放置在同一个功能空间。这样的好处是减少了墙体分隔带来的户内使用率降低,加强了空间通透感,在通风上使得居室内部使用空间更为舒适。

而在保障房设计中,更可以将这种模式灵活应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软隔断,使书房、餐厅、客厅三者合为一体。根据不同使用人群的需要,可随时将者的功能按人员活动密集程度和户型空间的特色侧重排布。这样的设计思路使得一个空间的内部区域界限不再固定,可简单的通过家具的移动排布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对公租房使用人群流动性强的情况而言,多样性的空间无疑是个更好的选择。

2.公寓型:

常规的单身公寓居住区内户型比较单一,像面宽较窄、进深较大的直套型一居室在设计中最为常见。然而这种户型在一个公寓式公租房内往往又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是居住区高密度的保障。面对该户型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设计一些公共的过渡空间。或封闭或敞开的景观阳台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种空间可靠近公共交通,朝向和位置需要相对的独立和舒适。通过内部的设计可以打造一个互动的场所,使得同层或其他楼层人员之间拥有一个相互交流、放松心情的平台。我们还可以结合走廊,在长度适中的位置布置类似的空间,使得走道不再单调的同时更方便对行人所在位置的清晰了解。

另外,我们在鄞州区保障性住房二期工程设计中尝试了一种较为少见的户型。就是利用东西朝向,设计面宽较大的公寓,这种类型的公寓打破传统入户门两侧为厨房和卫生间的设计模式,将这些生活附属功能用房设置在墙体的同一侧,同时重新定义阳台功能,将传统的与房间一样面宽的封闭的或敞开的阳台改小,跟厨房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生活阳台。这种模式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

一是节能:将所有的设备用房放置在一起,每个房间的共有管线综合使用,这样的设计在减少房间内的管道数量的同时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不仅如此,这些用水房间两户之间隔墙相邻,上下对齐,在方便设备维修同时也增大房间的有效使用率。

二是分区明显:就功能分区而言,客厅和卧室同为起居,两者之间可相互联系也可相互分离,而厨房、阳台、卫生间共属配套,它们需要相对独立,但与各个功能用房又必须紧密联系,这时将它们放置在一起可减少房间内公共走道的设计,提高房间内部空间的有效使用率。从动静分区和干湿分区上讲,有水房间在居室内属于动区、湿区,起居室为静区和干区、静区。两区互有联系又完全分离,使得房间的适用性和舒适性更为优越。在这个户型的设计上,我们在入口位置设置一个小的变动。就将传统面向走廊的户门位置调整了一下,增加了一个入户门斗。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住户的私密性,同时也为走廊和房间增加了缓冲空间。

三、标准化设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6年9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更大程度利企便民;决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事实上,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具有发展节能环保新产业、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等一举多得的效果。反观公租房户型目前所体现的单一性和未来发展的可变性,使得项目能够实现与国家在新兴项目中进一步推行装配式设计的政策无缝衔接。为此,我认为装配式建筑在未来将是公租房建设进程中的一种主要设计思路。这也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对各类户型面宽和进深的尺寸应进行细致推敲,使得各项尺寸符合模数协调的要求(也就是模数协调网格化)。进而使这种建筑模式在重视设计与建造的标准化、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基础上,能够采用基本模块形式进行单元布置,使其具备便于控制成本和质量,提高建造速度等优势。

结语:

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现在在全国范围内正大面积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但是在公租房设计这块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沿着国外的足迹,研究和探索中国性质的公租房。这是一个漫长而又繁复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前人的基础上优化改进。就像这篇文章,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参考文献

[1]夹心层定义来源于网络

[2]董春方《高密度建筑学》2012.5同济大学

[3][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2002

[4][日本]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2008.8东京大学

[5][美国]芭芭拉·柯瑞丝普《人性空间》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