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56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56例临床分析

张恺欣陈虎赵以模吴保安吴波

(泗洪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宿迁223900)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过程中,应用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血管类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方法:自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56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对比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予以不同手术方案后,对试验组患者采用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各项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如出血量及手术、住院时间等,差异显著(P<0.05)。对试验组患者采用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96.4%,27/28)显著高于对照组(78.6%,22/28),差异显著(P<0.05)。对试验组患者采用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并发症情况(14.3%,4/24)也明显低于对照组(53.6%,15/28),如疼痛、深静脉血栓、淤血等,差异显著(P<0.01)。结论:临床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过程中,应用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可助于疗效的提升,显著改善手术中的各项指标,在避免并发症的同时加速了患者健康的恢复,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6-0168-02

作为血管类疾病常见病之一的大隐静脉曲张,其发病的根本因素乃遗传因素,有研究显示,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生以具有家族遗传史的为好发人群[1]。此外,本病的另一发病因素就是诱发下肢血压升高的众多因素,如持续咳嗽、便秘、长时间站立或是劳动,上述因素均可诱发本病的发生。当患者的大隐静脉发生曲张后,如不予以治疗,长期下去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出现下肢皮肤瘙痒、脱屑、色素沉积、硬结、溃烂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2]。为此,本研究旨在临床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过程中,应用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血管类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自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抽取56例作为本研究对象。性别:男性:36例,女性:20例;年龄:以32岁为最小,以78岁为患者的最大年龄,以(56.12±6.76)岁为平均年龄;病变位置:左侧:27例,右侧:22例,双侧:9例。将5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术前处理:如患者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足靴区溃疡、皮下炎性团块这,则予以相应的活血化瘀、抗炎。抗感染治疗,待缓解炎症后予以手术治疗。

对照组:传统高危结扎剥脱术治疗。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的动脉搏动内1.0公分处行内下约6公分的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在浅筋膜膜性层的下方找到大隐静脉及其分支,包括股内外侧静脉、旋髂及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3]。依次将上述静脉结扎,用钳夹在与主干与隐股点相距0.5cm处夹断。缝扎并结扎近断端。将剥脱器通入远断端,将直至内踝前方的大隐静脉逐段剥脱。在小腿段的静脉曲张位置另行切口,剥脱、切断结扎。

试验组: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的动脉搏动内1.0公分处行内下约3公分的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在浅筋膜膜性层的下方找到大隐静脉及两支上行支(股内外侧静脉)。用钳夹切断上述两只静脉并结扎,其余的静脉分支予以保留不必解剖。在与属支静脉相距0.5公分处钳夹、切断大隐静脉的主干,然后在近端缝合并结扎。主干远端的结扎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妥善处理踝、膝关节上方、周围的交通支。

术后处理:将患肢予以3天的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平卧时,患肢抬高,并保持在15°~30°的高度;尽量早期下床活动;予以3天的抗生素行消炎、抗感染治疗;术后第二天予以早期下床活动,活血等治疗,以避免患肢形成深静脉血栓。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出血量及手术、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疼痛、深静脉血栓、淤血等),并以此对比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中的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处理所有研究数据,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

予以不同手术方案后,对试验组患者采用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各项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如出血量及手术、住院时间等,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大隐静脉的全长一般约为73公分,在静脉的管腔内存在9~10个静脉瓣,且两瓣是一种不规则的带状并在相对的位置,在一般的情况下,静脉瓣保证着患者正常的血液循环流动,但是当其静脉壁软弱、浅静脉压力增大等作用下,则引发了静脉曲张的发生。而上述现象的发生又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这主要是存在先天性缺失静脉壁,在患者的后天成长过程中,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就是大隐静脉曲张[4]。在其临床的治疗方面,分为非手术及手术治疗在内的多种治疗方案,如穿着弹力袜、注射硬化剂、传统手术治疗等,但是其临床效果难以令人满意,仅暂时性地改善了临床症状,但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严重妨碍生命、健康安全。

单纯的大隐静脉曲张以高位结扎剥脱大隐静脉根部为传统治疗方案,以高位结扎为重要点。但是改良后的手术方式则是不同的,其并不以高危结扎为强调点,它注重的是不能全部结扎、切断大隐静脉属支的5条静脉,而是为了保证根部断端的血液回流的正常进行而保留1~2条[5]。这样的改良方法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其避免形成死腔,而血液在死腔内滞留,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这也有可能导致形成深静脉血栓进而引发肺栓塞,危害患者的生命[6]。此外,在小腿内侧三分之一处及膝关节内侧上下5cm位置的大隐静脉属支较多,且还存在深浅静脉的交通支,但是传统手术对于此处的治疗仅仅是盲目的抽剥,损伤了深静脉的交通支,阻碍了深静脉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形成了腘静脉血栓[7]。改良后术式则弥补了上述的不足,其仅在膝内侧的上下约5公分处作一小横切口,找出并注意剥脱结扎交通支或是大隐静脉的属支。

结果显示:予以不同手术方案后,对试验组患者采用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各项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如出血量及手术、住院时间等,差异显著(P<0.05)。对试验组患者采用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96.4%,27/28)显著高于对照组(78.6%,22/28),差异显著(P<0.05)。对试验组患者采用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并发症情况(14.3%,4/24)也明显低于对照组(53.6%,15/28),如疼痛、深静脉血栓、淤血等,差异显著(P<0.01)。上述结果验证了改良高位结扎联合治疗的成功性与安全性,这与崔正旅等研究结果相符合,其报道显示,与传统手术相比,改良的高位结扎剥脱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更胜一筹[8]。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过程中,应用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可助于疗效的提升,显著改善手术中的各项指标,在避免并发症的同时加速了患者健康的恢复,应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明亮.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再行戴戒术病历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2,33(11):121-122.

[2]王英杰,郭宏杰,张欢,等.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加局部电凝术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J].河北医药,2012,34(19):2950-2951.

[3]寇吉林.用改良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0):236-237.

[4]宋进军.用改良后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4):292-293.

[5]王晓.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6,16(3):410-411.

[6]王平.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陛评价[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2):61-62.

[7]张治军,吴喜宏,张子毅.大隐静脉剥脱联合电凝术与传统手术临床对比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52):920-922.

[8]崔正旅,张怀耀,宗有龙,等.改良大隐静脉曲张手术42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