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临床分析

朱芸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云南楚雄675000)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血液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分析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影响。结果:大部分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治疗后病情缓解,有小部分患者出现病情加重,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明显高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大部分血液病的必要措施,但临床应避免或减少多次输注,并根据患者疾病类型的需求按照适当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血液病;临床疗效;输血次数

【中图分类号】R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203-02

血液病患者由于经常应用细胞毒性药物对血小板产生较大的毒性,进而导致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此外患者病情恶化也会导致血小板数量迅速减少。血小板粘附、聚集机制完成初期止血功能,血小板功能缺陷与数量减少会造成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进而引发多脏器出血,威胁患者生命。对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但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血小板输注后疗效并不理想,且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会出现耐受、无效现象。为了研究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本文对在本院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120例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深入分析,详细情况如下文所示。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在本院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血液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女性53例,男性67例,年龄在21岁~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07±5.17)岁。纳入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次数在1~3次之间,每次输入机器单采血小板10U。

1.2方法

本组患者所输注的血小板均由中心血站提供,血小板均经相关部门检验合格后保存备用,保存和保存期均置于22℃±2℃恒温下持续轻微振荡下保存,血小板功能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从血库取来的血小板应尽快输用,用输血器以病人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以便迅速达一个止血水平,每位患者每次输注机器单采血小板10U,血小板数量≧2.5×1011个。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质与体征的不同选择不同程度的血小板输注治疗方案。对于活动性出血患者是血小板输注的明确指征,对于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若患者口鼻、不同脏器出现不同程度出血,血小板计数﹤10×109/L,一般会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对于无明显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5×109/L,一般进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治疗。进行血小板输注,临床医生应仔细核对患者基本信息,检查血小板密封性等,并严格检查患者血型,确保准确无误后进行血小板输注。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接受血小板输注前后均取外周血进行血小板计数,计算血小板回收率(PPR)、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并将其作为评价血小板输注对患者临床疗效影响的指标。PPR低于20%,CCI小于4.5说明血小板输注无效,反之则有效。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统计所得的所有数据应用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χ2比较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用(%)表示,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仪,用(x-±s)表示,如果P<0.05说明差异较大,且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分析

本组120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进行1次血小板输注,其中有45例患者有效,输注治疗有效率为62.5%;有19例患者进行2次血小板输注,其中有9例患者有效,输注有效率为47.4%;有29例患者进行3次血小板输注,其中有8例患者有效,输注有效率为27.6%。通过对上述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血液病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甚至有部分患者在接受3次血小板输注后发生病情加重。

2.2不同类型血液病进行血小板输注后有效率对比

不同类型的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治疗有效率存在一定差别,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明显高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血液病患者治疗期间血小板降低是导致治疗中断和患者死亡重要因素之一,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25%的血液病患者在治疗期间或病程中出现1次血小板减低[1]。血液病患者血小板减低因素较多且复杂,主要原因认为与治疗过程中大量化疗药物应用与本身病情不断变化有关。在血液系统中血小板是重要的成分,其在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中的质、量下降会造成患者生命周期缩短。一般正常人群的血小板在体内的存活时间为7~14天,同时具有止血生理功能,但是在部分血液疾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存活时间降低,这就说明该部分人群体内的血小板已经发生变化,所以该类患者血小板下降风险较大。另一方面,血液病患者多需接受细胞毒性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对血小板影响较大,不仅会明显降低血小板的存活时间,同时还有显著的骨髓抑制作用,降低血小板成熟释放量,进而导致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显著降低[2]。血小板数量与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各脏器易出血,进而影响临床治疗的开展,影响患者预后,所以对于该类患者应进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或预防性血小板输注,这对提高缓解率和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血液细胞分离机问世,进一步提高了临床输血工作水平。临床血小板输注是降低血液病患者出血发生率和提高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的常用措施,但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部分血液病患者在血小板输注后会出现治疗无效现象,对于该类患者,血小板输注未能达到对应的临床效果,便属于无效输注,该类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不仅不能缓解患者病情,同时还会增加患者休克、过敏以及发热等输血风险[3]。所以如何降低、避免无效输注是近几年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提高血液病患者临床疗效,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重点。

综上所述,此次研究的120例患者,结果大部分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治疗后病情缓解,有小部分患者出现病情加重,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明显降低,此外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明显高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P<0.05)。该结果说明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大部分血液病的必要措施,但临床应避免或减少多次输注,并根据患者疾病类型的需求按照适当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盛楚华,邱树彬,邱小华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6):1332-1334.

[2]王秋实.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9):703-704.

[3]周晨燕,郭霞,朱易萍等.两种血小板制剂应用于儿科血液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