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地理思维习惯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1

浅谈学生地理思维习惯的培养

孙斌

湖南省华容县怀乡中学414200

地理教育,从根本上讲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习惯的迫切性

现在,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现出巨大的优势,要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就迫切需要公民拥有良好的地理科学素养。在这方面,地理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教会学生怎么学习地理、如何养成地理思维习惯,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思维的主要特性

1.区域性。区域性主要是剖析区域的内部结构,揭示区域特征的差异性、相似性及它们之间的制约关系。在中学地理教育当中,有很多知识都涉及到区域结构、区域特征和区域联系,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工农业的区位”、“城市区位因素”,《必修3》中“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都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区域性地理思维。

2.综合性。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另外,地理学与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等方面都有很大联系,自然环境之间、人文现象之间、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均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比如“湘教版地理”《必修1》中“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某些地貌的形成”、“各自然带的特征”等,要求学生用物理、生物知识去分析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综合性地理思维。

3.社会实践性。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而且关系到他们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例如在考虑何地找工作、何地购物、何地买房子等问题时,又如企业和政府的决策,从寻找一超级市场或一区域性机场、港口的最适当位置,到资源使用或国际贸易问题,均涉及地理数据的分析。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性地理思维,不但学不好地理,对将来从事社会工作也有所影响。

三、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

1.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区域性思维。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最有效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

2.养成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的习惯——培养综合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好笔记并课后整理笔记,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及之间的联系,便于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

3.养成联想对比的习惯。地理学习中很多知识间都有许多的联系,运用对比学习法可以十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完大气的热力作用与热力环流后,我提问:到青藏高原上去旅游要带好哪些物品?学生踊跃回答:高压锅、氧气袋、防晒霜、御寒的衣服……这样就把所学知识及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特征都掌握了。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社会实践性思维。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热点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因此教师可以多以一些生活中的典型实例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需要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努力培养与训练。